从小在都江堰读书,对那条由灌县沿岷江一直通往茂县、松潘的茶马古道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还有云滇藏的茶马古道,它们南起云南思茅、普洱,中途经过大理、丽江、雅安、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一直到斯坦、中东国家。千百年来,茶马古道路途漫漫、马帮铃响,与古丝绸之路一道,连接着内陆与大西南、大西北以及国外的商旅贸易。
其实在吕梁,由晋商中心地平遥西去黄河碛口古镇的平(遥)碛(口)古道,也是一条由中原到大西北的茶马古道,而黄芦岭正是连接这条古道的分水岭,形成吕梁山东西自然地理、气候、风俗的显著差异。
应老朋友蒲苇先生邀请,东出离石,过吴城、越三交、翻上了黄芦岭。废弃的古道杂草丛生,唯有三道车辙清晰可见,历经上千年雨雪风霜的侵蚀,道路还是那么坚硬、宽畅,透露出山西商人的昔日辉煌。道旁耸立着的古界碑上,楷体雕刻着“永宁州东界”,为清嘉庆年间立,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了。
蒲苇告诉我,去年他的蒲谷香农业科技公司,就在黄芦岭下的吴城镇南海滩,申领了一株有500年树龄的冻绿叶古茶树,而这种树龄超百年的古茶树,在吕梁大山中隐藏着成千上万株,这就很有点意思了。
关于黄芦岭,人们很难忘记这样一幅古意飘然的风俗画面。清晨,驿站中的商贾贩夫又要上路了,他们站在界碑旁,望着远处云蒸霞蔚的晋陕大峡谷,似乎被什么深深地感染了,眼前细雨初霁,茶树冒出新芽,山色清新,驿站和古道的石板被漂洗的纤尘不沾,驼背上的茶叶泛出阵阵清香,昨夜的茶香还在胸中回味,晨雾笼罩着苍凉寒肃的气韵蔓延开来,一种劳顿、生计之感顿时涌上心头。是啊,前方道路艰难险阻,但希望也就在前头,大量的药材、茶叶、羊皮、麻油、日用品,通过马帮、骆驼往返于古道连接的中原与大西北之间。
在蒲苇如数家珍的热情向导下,我们来到黄芦岭下南海滩的一株古茶树旁,高大的树冠郁郁葱葱,铺天盖地,露出沧桑、伟岸的气派。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们,冻绿叶茶在当地又叫黑午茶、大叶茶,分布于黄芦岭四周海拔的山地沟豁间,在民间,冻绿叶茶制作技艺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传承至今,许多百姓家庭仍有茶艺制作技术,其传统手工制茶工艺已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古代,茶叶其实是被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控制的。北方游牧民族大量食肉,喝茶不仅有助于去火、去油腻,还可以提神、促进消化、补充各种维生素、纤维素。正是由于茶叶在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朝廷也常常要求游牧民族用马匹等战略物资来交换茶叶,于是就衍生了一条条翻山越岭的“茶马古道”。在某个特殊时期,朝廷甚至还会以禁止贩卖铁器、粮食和茶叶的手段以示惩戒。明万历《汾州府志》:“黄芦岭,在城西六十里。宣德四年置关守之,洪武初,设巡检司,为石、隰往来大路,险阻多盗”。黄芦岭上的巡检司“顺治六年署毁,设在冀村,康熙五十二年,以守备旧廨分作巡检驿丞官署,雍正四年,巡检驿丞并裁汰,七年,复设黄芦岭巡检司”。(清乾隆《汾州府志》)。由此可见黄芦岭具备了关隘、寨堡、候馆、巡检司的多种功能,就连与它相连的村庄也设有吴城驿、岭底铺、向阳铺、金锁关,且都驻有兵丁,可见对于朝廷来说,这里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隘和商贾古道,还具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关卡、查验、检查的功能。
明初以来商风渐起,山西商人在朝廷开中制引导下,从晋商中心发源地的潞城、运城、平遥等地源源不断地将食盐、铁矿、茶叶输送到边塞,吕梁山的冻绿叶茶也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古道商贸的行列。据《中华本草》记载,“冻绿叶具有止痛、消食功效”,享有“药茶王”之美誉。在古代,当然没有今天的科技检测手段,所谓含黄酮量以及茶素、锌、铁、硒等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素,都直接而现实地体现在日夜兼程的马帮、骆驼那沉甸甸的货架上,然后通过马蹄与青石古道的碰撞出的火花,消失在崇山峻岭的远方。
站在黄芦岭的古道寨门旁,可以看到已是残垣断壁,但蜿蜒而上的齐长城,据说可以延伸到忻州的管涔山上,它的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和吕梁山主峰孝文山南北相望,而冻绿叶古茶树就是在这些崇山峻岭间野蛮生长、漫山遍野,因为山势险峻、人迹罕至,采摘成本高,这也就是今天野生茶稀少珍贵的主要因素。
夕阳西下,站在黄芦岭远眺孝文山顶,蒲苇执着地叙说着他冻绿叶茶的宏伟前景,阳光的余晖映照在山顶,呈现出一片金碧辉煌的色调,山峦沧桑和古茶绿冠交相辉映,有如一幅美丽清新的自然画面在古道上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