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红楼梦》贾敬原型汾阳宗室进士朱慎公式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敬去世被称为“殡天”,说明了他有皇家身份。贾敬故事是明朝宗室后裔的再一次直接反映。

宁国府贾敬排行老二,但兄长早夭所以他应该袭封宁公,然而他却不理家事将职位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躲在道观里修行,希望成仙。这一德行与明代后期嘉靖帝万历帝等很近似,所以贾敬托喻明代皇室后裔比较吻合历史的。明代宗室视玄武大帝为皇家护法,而贾敬也是常年在玄真观里学道,最后服丹药而死。这与明代嘉靖万历等皇帝的爱好也是一致的,可谓上行下效,明代藩王子弟也是好道而疏于宗室管理的。

比较特殊的情况贾敬竟然是一位进士。根据明代宗室条例,明代万历十八年后允许宗室参加科举考试,藩王子嗣开始重视宗学,《红楼梦》里贾代儒是宗学教师,而贾宝玉等都是宗室学生,秦钟作为亲戚通过关系也被允许在宗室学校就读。贾敬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宗室学子,乙卯科进士应该是万历四十三年考中的,但是因为他是世袭将军有固定皇室俸禄,习惯了游手好闲,所以早早辞职回家,不乐仕进。贾敬显然是明代宗室考中进士的第一人。

历史上,明代宗室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是叫朱慎䤰(yíng冶金),天启二年进士,汾阳庆成王后裔。所以贾敬的原型应该就是朱慎䤰。朱慎䤰与贾敬的职位也十分近似,朱慎䤰仅仅做过一段时间礼部主事六品小官。

贾敬去世后皇上“上例赐祭”赐其五品,比原来官升一品,符合体制。皇上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贾敬棺椁寄存在铁槛寺“一日到了都门,先奔入铁槛寺”。这里的“都”应该是都甲故里之意,明代乡村管理采取里甲制,而山西太原府则不称里甲称都甲,小说以此暗示贾府乃晋府后裔。贾敬常年住在道观,每天修道学仙,家事一概不管,几乎就是一位道士。恰好,清代《汾阳县志》存玄真观的记载:“玄真观,在县治南,明万历二十四年永和王展筑重建”,而《古今图书集成》则记载在“府治之北”恐为误记。小说里的玄真观在城外,与汾阳玄真观在城墙下位置略有出入。贾敬死在玄真观,按山西民俗不许回家举行葬礼,皇上特批可以回家殡殓,所谓“北下之门”疑指“背下”之门即偏僻之门回家,避免群众看到。

“箕裘颓堕皆从敬”,蔡义江教授《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文中解为:“箕裘颓堕:旧时指儿孙不能继承祖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缝补皮袍,为炼金属、烧陶土修补器具作准备;善于造弓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做簸箕,为弄弯木竹、兽角制成弓作准备。后人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这里“裘”原来是冶炼用的,而朱慎“䤰”也是冶炼之意思,进一步说明贾敬原型是朱慎䤰了。明代万历时期宗室开科,也是皇室人口太多国家难以负担的标志,也是大明衰落的标志,所以“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包含了明代宗室制度的变化。朱慎䤰首开进士之路是明宗室国家奉养难以为继的标志。“首罪宁”包含着嘉靖时期明代宗室制度的变化,因为庆成王生百子引起了山西官员的注意,奏请朝廷关注宗室俸禄问题,朝廷出台限制宗室妻妾人数的制度。《红楼梦》里多次演戏《满床笏》,红学界普遍认为是贾府的象征,而满床笏主人公是汾阳王,实质暗指明代汾阳的藩王。贾敬之名有隐喻“嘉靖”的含义,仅仅说明贾敬是效法嘉靖的藩王子弟,属于上行下效,不等于嘉靖就是贾敬。嘉靖以来,明朝国力进一步衰落,而国力衰落与藩王子嗣大增俸禄消耗过重有直接关系。

马氏《红楼梦中贾敬的生活原型探析》一文,总结了学界先有的嘉靖说、雍正说、李煦说等等诸说,该文又提出曹寅说。这些说法皆与贾敬的进士身份不合,也与贾敬的道士身份不合。曹寅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包衣从来没有考过进士,与贾敬修仙人生宗室进士是完全不同的。

曹雪芹塑造贾敬这样一位藩王形象,旨在说明明代藩封体制加重了国家税负。广大的宗室后裔不劳而获,宁肯学道修仙,也不肯安抚百姓。即便是明末准许宗室考取进士做官,这些享受过安逸生活的宗室后裔根本不乐意读书做官,根本不乐意放弃朱元璋传下来的官俸,加重了阶级矛盾,显然这是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是贾府步入末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