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的《废艺斋集稿》,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许多民风习俗和民间生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节日作了详尽的描写。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脚步,去了解《红楼梦》中的传统节日。
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可谓:爆竹一宵除夕去,钟声新启逐春来。情牵守岁通幽梦,火映流年醉舫斋。歌舞盘花红烛卷,琴箫弄笛锦联开。故园老酒何时饮,游子思乡泪满腮。
除夕国人是极为重视的,礼仪也俱多。傍晚,庭院设长案,供天地桌。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称“全供”;供上插着通草制作的八仙、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为尊亲师长祝安,称辞岁;回来后,盥沐,祀祖、祀神、接灶,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炉内焚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阖家吃荤、素馅水饺,往往通宵不眠,坐以待天亮,称“守岁”。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祭祀结束后,贾母回到容府,归了座,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过秦楼·春节》:爆竹喧天,曲临箫笛,巷陌鼓音无断。霓裳露酒,歌舞荧屏,更展袖舒红扇。窗外雪映冰凌,愁漫寒鸦,盼归如箭。叹春华又是,年年相似,瞬时流远。诗韵赋,笔墨沾馨,轻吟星夜,月影浅银匀染。东篱紫竹,西院红梅,满目翠丹新变。谁放烟花?碧空增彩添香,长虹凝倩。看清河两岸,社火疏留几点。
春节,俗称“大年初一”,为一年之始,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古时,五更时(凌晨三点至五点),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先。焚烧纸钱后,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
所谓椒盘,即用盘子盛花椒,饮酒时,取花椒置酒中,取其温热并香气。《尔雅翼·释木三》:“以正月一日,以盘进椒,饮酒,则撮置酒中,号椒盘焉。”柏酒,以柏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寿辟邪。南朝梁庾信《岁尽应令》:“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最不可缺的食品,自然是饺子,以面皮包裹馅料,煮食。富贵之家,馅中置金、银小锞或宝石,食着者,主今年得福。现在,好多人家还在春节饺子中包硬币,即来源于此。
天快亮时,大家出门迎喜,参药王庙,拜祖宗影堂,拜谒尊长、姻、友,称为“拜年”:关系亲近者,登堂行礼;关系疏远者,投名片就罢。路上碰到亲友,则行长揖,口称“新禧纳福”。俗语:“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所有贺节来的亲友一概不会,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说话取便,或者同宝玉、宝琴、钗、玉等姊妹赶围棋抹牌作戏。
元宵节
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上元节、花灯节。自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皆为“灯节”,十五日为“正灯”,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其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内廷宴席,放烟火,市肆张灯,灯以绢纱、玻璃、牛角等为之,绘古今故事。民间亦如是。不过规模大小、活动不一而已。《感皇恩·花灯节》:沿路挂花灯,碧辉明道,红锦蓝绸韵缥渺。远空烟火,又落霓裳清哨。爆声声不断,东方晓。箫笛伴歌,新音古庙,圆月枝头满城皎。彩楼虹绣,绿酒一杯馨绕。佳人何处去,元宵闹。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官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之时,祭扫先人坟墓,并有放风筝、打秋千等习俗。《帝京岁时纪胜》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又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齼初夏。”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疏影·踏青》:莺啼燕舞。踏青临秀景,碧隐欢叙。远眺桃林,红漫西坡,流连雾绕馨雨。牧童一曲清幽笛,荡漾在、醇芳飘处。墨客来、雅句轻吟,化作酒香归去。村外柔风野韵,露珠凝叶翠,新柳飞絮。莫说春时,不觉来迟,总是云烟如渡。还教梦里酣然醉,却不怨、竹篱琼树。有杏花、常伴蜂飞,玉影暗香谁妒?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
因近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剔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香菱、湘云、宝琴与丫鬟等都坐在山石上,瞧他们取乐。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饮雄黄酒,余者,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蒲、艾晒干储存,生子用以沐浴,并可用于洗冬日冻疮;以冰和土粉,晒干,擦小孩热痱子;以五彩丝线系臂,令人不病瘟,名“长命缕”。这天不提井水。
明沈榜《宛署杂记》:“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彩云归·端午》:龙舟竞向碧争航。忆忠君、楚水归乡。当屈原一曲离骚叹,魂魄在、万古沧桑。却听那、汨罗蛟渡,引潜螭漫江。鼓渐急、卷涛摇棹,影碎波长。流芳。空抛米粽,绿衣裙、玉体生香。艾绡彩缕,幽月依旧,醉饮雄黄。且赋吟、怀沙绝唱,终是寻梦黄粱。雷声动、堪笑千秋品胜天良。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源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摆上时令花果,对着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乞巧之俗,历代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插花供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红、鸡冠花等为主。因为这一天的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是以乞巧为主,故人们也称七夕节为乞巧节或女儿节。《鹊桥仙·七夕》:霏霏细雨,蒙蒙薄雾,七夕相逢共度。鹊仙桥上两依依,喜聚泪,清流无数。祥云巧织,银河飞越,爱架彩虹心絮。云愁雨恨在人间,梦却是,温馨甘露。
午间,幼女用碗盛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投以小针,若针浮在水面,看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用以占卜女孩子是否灵巧。夜晚,月亮初上,各家设宴,女儿对银河祭拜(织女手巧),称为“乞巧”。这天,乌鸦、喜鹊飞鸣较迟,号称“填桥去”。
《红楼梦》中,王熙凤之女巧姐生于乞巧日。在中国古代,七为阳数,七月七日有两个阳数,国人讲求中和、不极端,而女性以阴柔贞静为美,故王熙凤称巧姐生的日子不好。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他。”
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中秋节
在古代,中秋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名称很多,八月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谐月亮之圆。当晚向月亮祭祀,焚香行礼,祭毕,将月光之和元宝一并焚烧。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月时,除香灯、供品之外,还有月饼、西瓜、萝卜叶、香果、苹果、脆枣、李子、石榴、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藕、青莲等物。《芳草·中秋》:雾朦胧、烟飞漫絮,枫叶雨浸清秋。亭台箫笛远,波长帆又见,隐孤舟。天风云渐淡,映瑶池、初霁溪流。挽竹影、难惜别梦,几许思愁。寻幽。沾香逐月去,总追忆、绿袖红绸。一帘罗绢绣,锦屏堪画里,含笑娇柔。花灯连缱绻,共婵娟、庭外聆羞。举玉盏、婆娑缓舞,浅醉西楼。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就描写了中秋赏月的景象: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亦雅亦俗的茶话酒风,有悲有喜的婚殇嫁婴、亦南亦北的逸致风情,春有清明折柳踏青,夏有端阳粽香华庭,秋有中秋望月思亲,冬有除夕元宵赏灯。这些记载的民间风俗,隐喻着时代背景和风貌,而所描写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讲究和习俗,也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