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家门口有了新学校

□ 本报记者 梁瑜

“俺们山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受到优质教育了,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这几天正是各中小学校开学的时间,交城县西社学校也迎来开学。13岁的李斌斌回到整洁大气的学校,不由得喜笑颜开。

“过去村里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教学质量也一般,俺们只能把孩子送去城里上学,十几公里的路程,实在不方便。”说起当年的情景,李彬彬的母亲记忆犹新。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我市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力促生源均衡化,大力促进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保证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

全市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使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重点解决城镇学校学位不足、乡村教育资源弱化等问题,使“城区挤、乡镇弱”的现象得以改观,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交城西社初级中学整合辖区内6所村办小学,办成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全封闭寄宿制学校。优化并校后的西社学校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将老、旧、危建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提质整改、翻新改建;因地制宜绿化美化,加强校园设施建设,保障教学需求,特别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吃住全免,大大减轻了山区家庭的经济负担。

我市还想方设法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全市多年来招聘16500多名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充实到农村学校。招录教师满足薄弱学科需要,薄弱学科教师占到10%至30%的比例。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柳林县、孝义市等8个县市率先落实农村教师补助,每人每月补助30到800元,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柳林每年此项支出800万元以上。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文水、孝义、汾阳、交城、离石、兴县等县市投入3亿多元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全市基本实现“班班进多媒体”,目前全市有70%的教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