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作节,春雨销魂。”转眼间,又是一年清明节。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此时草木葳蕤,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播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庄稼人来说,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整地筑畦,施放农肥,把种子撒进温热的土壤,辛勤的汗水里包含着庄稼人对收成的热切渴盼。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此时微风拂面,杨柳依依,人们纷纷奔赴一场春的约会,或踏青赏花,或放一放风筝,或荡一荡秋千,找回久违的感觉,品味生活的美好。
关于清明的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用独特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场景:清明佳节,本是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诗人触景伤怀至极,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希望寻得酒馆借酒消愁。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以牧童指向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头,将读者又带到了另外一重意境中。诗中一暗一明两幅画面,写景寓情,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清新明快、豁然开朗的感觉。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出它的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记忆中,清明节的颜色总有些灰暗,低沉的气氛让人倍感哀愁。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的雨,饱含着一份灵性,饱含着一腔浓情,点点滴滴袭来,滴在清明里,也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故人已逝,思念仍在,滴滴清明雨,化作一把思亲泪,无声无息地滑落,每一滴里都有淡淡的忧伤,每一滴里都有浓浓的思念。
又到清明,怀一颗清明之心,品古诗词里诠释出的清明情结,就是做时空的穿越、情感的洗礼、心灵的皈依。
说到底,清明节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一次释放。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更要感悟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充实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