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之实用器具。在我印象中其形状为铲状且大小不一,常见的材质为柳编和白铁皮。其用途:一是可以铲垃圾;二是柳条或藤条编成的簸箕可以扬粮去杂;三是人体手指指纹形状有簸箕形的,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簸箕作为一种用具可以说是融合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日用的必备之物,在农村也用来晾晒干果、豆类等,也用于储存食物或日用品。
世间万物,无论大小,皆有其独特之美。小物件亦能展现大用途,彰显古人无尽智慧与创意。杏花村酿酒作坊里,簸箕虽小作用很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随着酿酒技艺发展,酿酒作坊里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比如看花杯,从锡制、铝制再到不锈钢的;冷却方式由水冷却到风冷却;酿酒工用的锹也在变,由木制到铁制再到现在的塑料制成;从开始到现在没有变化的就是酿酒师傅手中装甑用的柳簸箕。
杏花村酿酒作坊大师傅用柳簸箕装甑,这是它的唯一“使命”。这种簸箕材质为柳条编制而成,产地是位于汾阳市东北20公里处的冀村镇西九枝社村。柳编是该村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制品有:栲栳、笸箩、簸箕等。酿酒作坊里用的簸箕比普通簸箕要小些,大约能小四分之一,如果装甑用大号簸箕会很吃力。
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装甑是一道重要生产工序,要求师傅掌握“松、轻、准、薄、匀、平”六字原则。即物料要疏松,装甑动作要轻巧,盖料要准确,物料不宜一下铺太厚,撒料及上气要均匀。这一过程全靠酿酒师傅手持簸箕、徒弟手持铁锹,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站在甑锅前看装甑,师傅们身材虽不魁伟但足够敦厚,裸露的胳膊上肌肉发达,身体微倾、手掌簸箕,眼看甑锅内蒸气走势,徒弟铲起一锹酒醅,顺势倒入师傅手中的簸箕里,师傅再将酒醅均匀撒入甑锅内,如此反复直至把甑锅装满为止。师傅与徒弟配合得天衣无缝,簸箕在手中上下翻飞,酒醅也按照师傅的意愿飞到甑锅内,这些动作连贯紧凑并非一日之功。两千余斤的酒醅就是靠簸箕装入甑锅,经过蒸馏蜕变成美酒的。然而这一造型简洁、制作简单、材料廉价、实用性强的簸箕,更有其美好的寓意。
《诗经》中《小雅·大东》中有一句:“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中的“斗”和“箕”不仅表示容器还表示古代的星宿。“斗”是北斗七星也就是勺子星,“箕”表示“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为东方最后一宿,古人崇拜天象,箕星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
这句诗意思是:南边有箕星,但不能用它簸糠;北边有斗宿,也不能用它舀酒。用天上星宿与人间实物作对比,可能另有意义。说明“簸箕”这个实用器具当时已经在使用了。
《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这个“簸”字读bǒ,也就簸米。簸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振荡,摇动”。杜甫《复阴》诗:“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就是颠簸的意思,上下剧烈震动的意思。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簸箕”在农耕时代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有财富、平安等美好寓意。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今天仍然是酿酒师傅的掌中宝,它以其最朴实的一面给人们带来最珍贵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