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林县城出发,东行约五公里,到达三川河以北福寿村的西北峰,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临山顶,一个浑然一体的古寨堡赫然呈现在眼前。
这就是柳林当地有名的火塘寨了!
古代稗史、小说、戏曲中屡屡提起的杨家将,就是祖居于此,杨继业之父杨信曾在此囤营练兵。自古流传的晋剧《杨家将》世代传唱,人物出场第一句话就是“家住石州火塘寨,泗水关前有家门”说的也就是这里。
登临寨顶,只见寨子三面均为悬崖峭壁,北面有一条山梁。通往后山寨子的山顶上,地势平缓,到处是破旧的石窑和石块,窑洞全部建于原始的石基上,阳光照耀下,显得破败而苍凉。
古寨坐北面南,东西宽约三十米,南北长约八十米,面积约两千五百平方米。千年之下,地理地貌不免会有所变化。
放眼观瞧,寨子西半部分地势较高,从建筑坍塌痕迹,依稀可辨认当初山寨共有七排石砌窑洞,北面最边缘的一排窑洞只有两孔,保存基本完整,其余六排窑洞已经全部塌毁,整个地形形成两组基本独立的封闭小院。
这座火塘寨的主人,就是杨业之父杨信了。杨信,又名杨弘信,五代时期麟州一带人,以武力雄踞一方。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主管河东,后来称帝,杨信命令长子杨业跟随左右。杨业即杨继业,归宋后成为著名的将领,为杨家将之首。
寨子的东半部立有一座二米高的石崖,最北有石窑遗迹两孔,前是一个小操场。细数可知,寨内共有石窑三十来孔,古时可驻扎家人兵丁一百余人。寨内所有的石窑规格一致,建筑材料全为就地取材或砍削原始石壁做墙。
距离火塘寨三百多米远的三川河上,地势险要,自成关隘,相传这里就是五代时的泗水关,“泗水关前有家门”应该就是指的此地了。离岸半里处是三处小石窑,传说也是火山王杨信练兵时开凿的。北面山上的走马梁据说是杨家练兵跑马的地方。每当春暖花开,抬眼见青山,低首瞰川水,自有一种别样的壮美和秀丽。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杨信当时自称麟州刺史,归附北汉的同时,也得到郭威的承认。不久,杨信病死,次子杨重勋继任麟州刺史,依然依附北汉。而弱冠事刘崇的长子杨继业,则在后来归宋后成为一代名将。
《五代史》及《资治通鉴》中记载,麟州杨信训练私人武装,发展自己的力量。杨家父子先后为后晋、北汉,后周、北宋大将。开运元年后晋委任杨信为解州别驾,后晋亡后,后汉任杨信为解州刺史、兼领丰州。北汉兴起后又附北汉,被召入晋阳任保卫指挥使。
推断起来,归附北汉之后,由于麟州地处边地,石州火塘寨应该就逐渐成为杨家可靠的基地。这里背依大山,下临深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又扼中原与西北要道,利于掌握信息,获取敌情。
杨家筑寨,在那战乱年代,应是以练兵防护为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主动出击的。杨信之子杨继业骁勇善战,当时号称“杨无敌”,北汉皇帝刘崇待杨继业如子,任其为建雄军节度使。为保卫北汉,杨继业曾四次与宋军战于晋阳、榆次、祁县一带,同时备兵北边,抵御契丹。
而那时的石州火塘寨,地处晋西黄河沿岸,进可直抵契丹,退可驰返晋阳。火塘寨位于吕梁山脉之西,很自然可称为“山后杨家将”了。杨继业归宋后,被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后又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赴前线与辽国作战。宋太宗为监督前线将领,防止成军阀坐大之势,自然会把杨继业家人安排到开封居住,也就是现在开封城内西北隅的天波门附近。这样杨家后来就离开了石州火塘寨。从后晋天福二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宋灭北汉杨继业归宋,杨家应在火塘寨一带生活了四十年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