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探访于成龙故里有所思

□ 王闻冰

近日,我跟随单位其他党员一起,来到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故里,开展《铭党“纪”于心,清廉在行动》廉政教育活动。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他前半生躬耕田园、青灯苦读;后半生入仕为官,位极人臣,堪称清朝早期著名的廉吏和能臣。45岁步入仕途,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巡抚、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官职。68岁因积劳成疾,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后归葬于方山县横泉村。

于成龙在23年为官生涯中,三举“卓异”。去世后,谥号“清端”, 康熙皇帝为他亲题碑文,并赐“高行清粹”御书匾额,称其品德“朴真”,做官做事“忠勤”,最大优点“廉洁”。清廷先后有武英阁大学士熊赐展,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等26位名人为他写传。

于成龙的一生,以“民”为社稷之本,时刻把民生疾苦、地方利弊放在心上;以“廉”为官德之首,仕宦数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以“严”为治政之刚,严于律己,严于下属。自古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样一位宅心仁厚的清官、从善如流的能官、不乏铁腕的德官,自古以来难得一见。

一个秉承“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从政誓言的封建官吏,心系百姓,为民生几度不惜丢掉官帽,甚至牺牲生命;一个虽掌管着中国最富裕的几个省份,但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被江南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菜”;他让贪官污吏心惊胆战,恨之入骨;他让黎民百姓们感恩戴德,敬仰无比。他的清廉、能干,他的凌厉、仁慈,让无数老百姓念念不忘。

探访于成龙故居,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于成龙犹如一面镜子,仿佛在教育和警示人们,要经常“正衣冠、知兴衰、明得失”。于成龙之所以能在地方衙门腐败盛行的环境里,做到一尘不染,就是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为官之道,“不负朝廷,不亏百姓,对得起天地良心”。

从廉吏于成龙身上,我感悟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因手中握有权力,必然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平淡之心对待各种诱惑,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挡住诱惑。要养成勤政的工作习惯, 坚持主动作为,切实做到勤政为民。东汉人杨震“暮夜却金”,不受私谒;汉代安陵人项中仙“饮马投钱”,决不做苟取之事;清代廉吏于成龙,面对苍穹立誓:“此生为官,不为衣食!”这些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清清白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理应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时刻关心人民疾苦,始终做到心中有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