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冬天,对于时年22岁的樊晓清和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而言,注定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暖冬。当年10月21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断多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正式重启。“一时间,举国沸腾,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激动。”已近古稀之年的樊晓清如今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眼中瞬时闪烁出特别的光芒。
彼时的樊晓清,正在临县安业九年制义务学校担任高中数学教师。当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时,他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他追求更高质量教育的极好契机。“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然而,距离高考仅有40余天的时间,他面对的却是资料匮乏、时间紧迫的严峻挑战。“那时,学习资料非常稀缺,教学工作也相当繁重,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翻阅手头有限的书本,所以每一个知识点都显得极其宝贵。”
转眼间,12月来临,樊晓清与全国570万背景各异、年龄不一的考生一起踏入了考场。他的心跳如同擂鼓般急促,手中的笔却异常坚定有力,他将自己的梦想和汗水,都倾注在了那一张张试卷上。
然而,填报志愿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和困惑。樊晓清回忆道:“当我知道自己有机会被本科大学录取时,内心既高兴又迷茫。我们村乃至我的祖辈中,只有我一个大学生,之前十余年没组织高考,在身边没有任何可参考的经验。不知道自己具体考了多少分,更不明白什么是第一、二、三、四志愿。”听说按原来从事的工作来选择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更大,于是,他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勇气,做出了人生中重要的选择。第一志愿便报了山西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山西师范大学),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大学。
“其实当年的考试非常难,录取率低到只有4.7%,对比如今高达80%的录取率,真是难上加难!我们临县几十万人的大县当年只有34人考上大学,当时的高考是包括大专和中专的。”
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选拔,樊晓清成功考入了山西师范学院。这一录取结果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见证,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3月18日,樊晓清怀揣着县里拨付的20元路费,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在大学校园里,樊晓清继续保持着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最终在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毕业后,他获得了工作和住房的分配,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樊晓清享受着安逸的晚年生活,他每天锻炼身体、弹奏三弦、阅读书籍。“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机会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广阔的天地。我感谢那个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和勇气。”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分,感叹命运的奇妙,同时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