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乡村在失去与追寻中振兴

□ 赵月琴

最近,在央视播出的一部由李娟散文改编的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了,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也因此在五一期间,受到了大江南北年轻人的极力追捧,很多人都不远千里欣然奔赴。探寻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爆背后的原因,无外乎李娟如天籁般横空出世的文笔,无外乎新疆那片疆域广袤、令人神往的土地,再就是自己难受、观众看着也不舒服的苏力坦,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先是不能继续再猎鹰,然后是要把猎枪交上去,接着是大儿媳妇要带孩子们去城里读书,最后是最小的儿子决定以赛马为业离开牧区,最后,苏力坦不得不选择卖掉大部分羊,只留了一小部分,陪伴自己孤独地继续生活在草原上,过着喜欢的游牧生活。

最近一起火了的还有吕梁方山的张家塔民居。张家塔民居始建于清代,滋养和成就了赵家十几代人,上世纪在国家和民族接连遭遇的战火纷争中逐渐败落;进入21世纪后,民居的现实功效已经不再,除有小部分人家仍然在使用外,大部分的赵家后辈已逐渐进入大城市,对古老的民居不再留恋。但是,张家塔怎么会突然火了呢?首先,缘于其城墙基础坚固如初、民居规划错落有致及甬道建设规模宏大,修复后更是吸引人们愿意前往探秘;其次,张家塔村在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十几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张家塔的独特存在,当大家终于知道时,总会有想来并且真正来的一天;第三,张家塔远在深山,其民居个性上的独特和新奇,也会让生来喜欢探寻猎奇的旅者,甘心前往打卡。

最近,吕梁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正在摩拳擦掌,准备着迎接一场全省现场观摩大检验。笔者也有幸在年前年后,不断接触和了解到一些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情况。有组织排练招亲情景剧的,有借力廉洁主题振兴乡村文旅的,有守着黄河文化出奇招的……总之,乡村振兴中的吕梁正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干劲,迸发着勃勃生机,努力与希望并存。

回到真实的内心,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的我们,内心深处一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愁。我一直思念童年时在村里读书的时光,那时我们喊着邻居姐妹一起结伴上学、一起排着队回家,一起提着煤油灯走夜路,和老师去地里割麦子,也和母亲去地里摘豆角,或者和二姑坐在伯伯家的窑背上掐谷子。那时,我们经常被父亲或者母亲牵着手到镇上赶集,吃凉粉,买“六一”要穿的服装。羊肉胡萝卜饺子只有在过年和八月十五时才能吃到,过生日的时候必须吃油糕,端午节的时候一定要等母亲包的粽子在大锅里煮够六个小时。长大后,为了求学和工作,很多人都不得不离开农村那块热土,走进城市。曾经的家乡,童年生活的乐园,成了很多人再也回不去的所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捡起新的麦穗,也在不断丢掉曾经的苞谷,多年以后又在不断重拾中咀嚼失去的滋味。

乡村振兴的困惑亦在这里。在演艺战线上拼搏进取了一生的杨先生,年前被聘为某县的文投公司总经理,他的使命便是把几个古村落示范村的景点搞活,助力乡村振兴。挑战与机遇并存,盛年的他该如何炒好乡村振兴这盘“菜”?乡村振兴这盘“菜”,各村天然情况不同。我们常说,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得不到”和“已失去”;但其实,人间最大的快乐却也莫过“求而得”或“失而得”。上山的路虽然艰难,但因为巅峰尚未到达,追求尚有诱惑力;下山的路虽然轻松,但对于老人们来说,腿脚已经不方便,他们更愿意待在巅峰拒绝下山。阿勒泰的诱惑在于其正在失去但还尚未失去,尚有机会去寻得,所以年轻人不惜从遥远的南方放下工作,乘飞机或自驾穿过大漠,一路向北去追寻。

吕梁的乡村振兴应该借鉴新疆阿勒泰的发展思路:放眼山川,守住根本;放眼乡村,守护乡民;放眼乡愁,找回记忆。试想,未来如果村里仅有的老年人一个个离开,那村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景点交给资本来管理,前来观景的只有短暂打卡的外地人,村子是否还成为村子?那些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从来不知乡村和七大姑八大姨为何物的孩子们,长大后如何找回父母和时代曾经的乡村记忆?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在建设乡贤馆、乡村记忆馆,愿那些有文化、有魄力的乡村建设者们,用智慧在无法阻止的失去与追寻中,推动乡村实现真正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