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记的一次后妃省亲故事发生在唐代唐高宗时期,唐高宗为了回太原祭拜起义堂,携带武则天回到并州省亲。明清时期没有什么后妃省亲记载,所以《红楼梦》省亲故事当改编自武则天省亲故事。而且武后省亲的时间也是正月,与小说里的时间一致。
贾元春选妃故事的原型材料,更主要参考了明代正德年间的宠妃山西刘良女的故事。晋王永和王府乐工刘良女在偏关为明武宗表演戏曲,因为唱得好博得仿舜巡行山西的明武宗的喜爱,明武宗回程经离石汾阳去太原,在汾阳城西五圣庙行宫纳永和王家乐女为后妃,深得明武宗宠幸,成为晋藩骄傲。
选妃在行宫
《明史》选妃刘良女有明确记载:“上驻跸太原初,上在偏头关索女乐于太原,有刘良女者晋府乐工杨腾妻也,以讴进,遂当上意。及自榆林还,复召之,载以归。自是大见宠幸饮食起居必与偕左右,或触上怒阴求之,辄一笑而解,江彬诸近幸皆母呼之曰刘娘云”。
《红楼梦》贾元春选妃事件,也是一件偶然事件,不是正规的选妃模式。第十六回描写夏太监送来圣旨,连个书面文件也没有:“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太监口传圣旨十分随意,选妃的地方也是不正规的“临敬殿”。京城选妃不需要家属入朝拜见皇上,而贾元春选妃就在贾府门外全家面见皇上,所以也是特殊事件。
选妃临时性特点情况类似。其一,贾元春生于正月初一,与“正德”年号对应,而且明武宗确定刘良女的时间正是大年初一左右,地点在山西汾阳城西行宫。其二,皇上诏见贾府全家人地点叫“临敬殿、临敬门”,潜台词是临时敬仰圣上的地点,不也是行宫?其三,凤藻宫,“凤藻”指华丽辞藻,凤藻宫尚书自然也是曹雪芹的杜撰,是说明贾元春选妃是皇上看中了她的才艺,与刘良女以乐艺上位同。贾元春就是以善于弹琴被选中的,她的随身丫鬟就叫抱琴。和刘良女被群臣称为刘娘娘一样,贾府上下称元春为元妃娘娘。
刘良女成为明武宗宠妃之后,晋府庆成王永和王地位上升,嘉靖时期深得器重,成就了著名的“百子王”事件。小说里贾府人口众多穷富不等,与汾州二王的情况一样。
贾母和家人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气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由。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喜笑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侍奉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贾府这个场面与明武宗行宫诏见刘良女、永和王和庆成王的故事是十分接近,合家弹冠相庆。
省亲在夜晚
《红楼梦》里多次反映贾府距离首都大内路线是十几日(见贾敬宾天故事),但是元妃省亲为什么是晚上?是半日功夫,是晚来朝走半夜三更。下午19点才从大明宫出发慢慢腾腾掌灯时候即到,从大明宫到大观园只用了不足半个时辰。曹雪芹有意暗示,元妃省亲是从行宫去的贾府。大明宫借用了唐代宫名,寓“大明行宫”的意思,元妃省亲晚上才来,后半夜即离开,与明武宗半夜来汾州驻扎在城西五圣庙行宫时间一致。而元妃被确定为妃子也是在行宫举行的,所谓临敬殿即行宫之隐。之所以贾妃从城西门进入贾府,说明大明行宫地在城西。
特别是,元妃回贾府走的路线是西街门入城的,这说明大明宫就在长安都西门外。《红楼梦》十八回迎接贾妃“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地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这里写得十分明白,男士们都在西街门外“面西站”,女眷则在贾府大门外迎接,即是西街上。显然元妃入贾府路线从西街之西城门进入,与林黛玉从东向西入贾府是两种方向。
汾州永和王家仆乐工杨腾妻子刘良女因歌声甜美被明武宗选中,离开汾州王府随军入京。在明武宗回北京之前,必然允许刘良女回王府辞别家人和旧主人,对皇宫则有一种豪门深似海恐惧,前途未卜,故贾元春叹息去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正是刘良女离开汾州故家的心情。所谓“榴花开处照宫闱”之榴花即刘花。有人提问,明武宗来到汾州应该住在王府,怎么会住在庙宇行宫?事实上皇帝不可能占用私人住宅,这是降低了皇帝身份。明武宗在绥德也是住在庙宇行宫的,《延绥揽胜》记载“翌年至绥德,幸总兵第,纳其女,驻天宁寺。”
第八十六回“外省荐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的。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哪里知道愈比愈好,就像那个好木料,愈经斫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这段话暗示刘良女出身晋府乐工之妻,丫头出身,确实贵妃之命,然而结果却会早亡。
晋藩因地处山西,是抗击北元的主要阵地,北元俺答多次入侵汾州府,烧杀抢掠,所以贾府对北元最为痛恨。贾宝玉戏称“耶律匈奴、野驴子”即暗示明朝山西关最大的威胁北元俺答部落,即林黛玉说的“小骚达子”,曹雪芹将俺达比喻为战国晋国北部的“犬戎、吐蕃”,弥漫在贾府中的这种北元文化,是贾府地处山西的又一暗示。
至于一些红学家将元妃省亲与康熙南巡联系起来,道理是相同,接待后妃的奢侈可以反映康熙南巡的奢侈,所以元妃省亲融入一些康熙南巡戏份也可以。但是元妃省亲其实是大观园元宵节灯会,仅仅是家庭聚会而已,而康熙南巡是访问民政,万民夹道欢迎,君臣同乐,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后面反复强调的甄家接驾四次才是影射康熙南巡。还有《红楼梦》元春省亲,王熙凤说:“太祖皇帝仿舜巡,比一部书还热闹。”《尔雅》解释太祖指七世祖,崇祯前七帝正是明武宗。将皇帝出行写作“仿舜”就是说这皇帝不是舜是东施效颦,“比一部书还热闹”就是说一路上闹了许多笑话。曹雪芹恐怕没有胆量笑话康熙,而笑话明武宗则是明史学家的统一口径。如此看来元妃省亲本是取材于明武宗西巡,元妃半夜回府省亲取材于刘良女离开汾州永和王府的历史故事。
总之,曹雪芹杜撰的元妃省亲故事,揉合了武则天省亲、刘良女离家,但主要情节再现了刘良女离晋的素材。元妃省亲表达了曹雪芹对明朝皇族世家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