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有一批孩子将要踏入小学的校门,开启六年的学习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从幼儿向儿童转变、从游戏为主转向学习为主……孩子如何快速融入小学生活?听听龙凤小学教师任智慧怎么说。
保持良好心态
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开学后会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是兴奋期。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终于可以上期待已久的小学了,充满自豪感,也有想当个好学生的愿望,同时对小学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会出现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情况。第二个阶段是厌倦期。一般出现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那时新鲜感逐渐消失,纪律方面受到约束,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知识点的增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负担重不想上学的想法。第三个阶段是适应期。开学两个月后,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衔接得当,孩子就能较快地适应并喜欢上小学生活。
在这三个阶段,孩子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心理方面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的关键期。让孩子“喜欢去上学”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要做的事。
养成好的习惯
提前适应小学时间
提到上小学,令父母感到焦虑的是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怎么办。任老师说:“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焦虑点有所不同,刚开始学习,知识方面的缺乏还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对一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父母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这包括: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放学后,回到家先做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后再玩,不能边玩边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利用开学前的时间,调整孩子的生物钟:要求孩子每天最晚9:30睡觉,早上6:30起床,每天保证一定的睡眠。开学后,有些学生不适应,可能会上火,家长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以免生病。
培养孩子独立整理自己作业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开学后,家长每天抽出点时间,对孩子是否完成老师交代的事情进行检查和指导。”具体做法:提醒+检查+表扬。例如:放学接孩子的时候,提醒孩子:“今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什么呀”,孩子做完了,家长要及时检查,如果完成得好,别忘了要表扬孩子,完成得不好或者没完成,也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经过几次锻炼以后,孩子就会明白,老师交代的任务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做起来都会认真许多。
提升自理能力
自己准备上学用品
上小学后,教学形式与幼儿园有很大差异,收拾书本、文具这种小事,都要孩子自己完成。开学前,家长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任老师根据经验,给出了更为实用的准备建议。
“上学以后,需要自己保管的东西一下子多了,孩子以前并没有这样的经验,缺乏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的意识,这样就造成有些孩子几乎每天都在丢文具。”根据这种现象,可以在每个文具上都粘贴上孩子的名字,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东西。有些父母对这些现象并不重视,觉得一支铅笔没有多少钱,丢了再买就可以了,但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好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家长还应教会孩子每天按照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任老师给家长“打预防针”:“最初,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他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再让他学着做。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先天条件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各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习惯培养造成的,孩子间的竞争其实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竞争。良好的习惯是要有一个养成过程,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而不是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
与此同时,开学以后,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会比较紧张,常常有事情不敢大声说出来,有的学生下课只顾玩,忘了上厕所,上课后想去厕所又不敢举手,只好憋着,有的甚至尿裤子。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下课要先去厕所,上课要去厕所一定要告诉老师。
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因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太重要了。一年级作为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正确地引导与督促,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相信养成良好的习惯肯定会让孩子在学习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