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广泛包容 有教无类

□ 梁镇川

广泛包容,有教无类,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易经》蒙卦第二爻爻辞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先说“包蒙吉”。“包” 是包容的意思,启蒙教育应该具有包容性、广泛性。由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都需要启蒙教育,接受教育又是人类的共同需求和愿望,而芸芸众生,资质不同,所以启蒙教育应当包容广泛。

再说“纳妇吉”。娶一个贤妻良母,也是大吉大利的。为人之母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子克家”,克者能也。儿子所以能够成家立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母亲的启蒙教育最早、最关键。如果这个妇人有修养,有内功,有涵养,有气质,有学识,从胎教开始,哺乳期,以至以后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陶冶、启蒙、教育,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所以孔子象辞强调说,“子克家,刚柔节也。” 要想使孩子有才干,有学识,刚柔节制,智勇有度,能成家立业以至治国平天下,家庭伦理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其启蒙教育的广泛性包括每一个家庭,其包纳之广,包兼昏明、强弱、智愚、贫富等等。可容天下之蒙味,方尽得设教之量;能造就天下之才,方尽得设教之心。

“包蒙吉”三个字,衍生出“有教无类”的社会教育大主题。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三千弟子则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包蒙吉”“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朴素的教育平等精神。平等是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教学授业和教师言行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国家教育兴旺的基因。“有教无类”不仅是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招生、选拔优秀学生不容背弃的规则。孔子告诉人们,无论是笨拙或聪明的、富人家或穷人家的、农村或城市的孩子,都应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学习、深造条件。贯彻这一教育平等原则,是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广出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教育道德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