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非遗绒花绽放社区 巧手匠心传递温情

——石楼县灵泉镇东风社区非遗绒花DIY活动侧记

老师拿起手中的绒花制作材料,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 本报记者 木二东 通讯员 郑东慧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是民间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中的重要元素。”石楼县美术馆的一位老师拿起一根绒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道,居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近日,石楼县灵泉镇东风社区联合该县美术馆开展“巧手造趣 花样暖邻”非遗绒花DIY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

随着老师们的介绍,一幅幅关于绒花的美丽画卷在居民们的脑海中缓缓展开。老师们详细讲解了绒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这一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绒花的制作步骤主要分为劈绒、勾条、打尖、传花四个环节。”一位老师拿起手中的材料,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劈绒要均匀,勾条要流畅,打尖要精细,传花要巧妙。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匠人的手感与技巧,而作品细微处的配色更是蕴含着巧思。”

在动手制作环节,居民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材料,跃跃欲试。她们中既有年长的阿姨,也有年轻的妈妈。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哎呀,这个绒条怎么这么难啊?”一位阿姨抱怨道。

“别急,慢慢来,你看我是这样做的。”旁边的另一位阿姨耐心地示范着,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剪裁绒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朵朵精美的绒花在居民们的手中逐渐成型。有的花瓣层层叠叠,宛如盛开的玫瑰;有的花瓣轻盈飘逸,宛如绽放的菊花;还有的花瓣细腻柔软,宛如初绽的桃花。每一朵绒花都凝聚着居民们的汗水与智慧,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做绒花、做手艺,一方面要用心、要喜欢,另一方面还要靠积淀。积淀越深,做得才会越来越好。”一位老师说。

活动现场,李女士一边展示着自己手上的绒花作品,一边略带自豪地说:“我本来觉得自己粗手笨脚的,不可能做出这么精巧的首饰。但跟着老师细致的讲解和大家的帮助,我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让我有机会走出家门聚到一起,希望以后多多开展这样温馨的活动。”

此次非遗绒花DIY活动不仅让居民们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为社区与美术馆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场活动,社区居民们不仅学到了绒花的制作技艺,更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社区里生根发芽。”东风社区的负责人表示,“同时也让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大家能够一起享受这种文化带来的乐趣。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