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吕梁民歌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珠玉,拂去尘土落入玉盘,承载的是一代代民歌人孜孜不倦的信念,怀揣的是他们执着民歌传承的梦想。”这是吕梁民歌学会全体会员为之奋斗的梦想。
“吕梁民歌是吕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吕梁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就艺术本身而言,吕梁民歌作为典型的传统音乐,它保留了吕梁方言土语,记录吕梁人的生活方式,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繁荣了文化生态,体现了艺术张力。”明媚的春日里,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吕梁民歌学会会员们这样介绍。
吕梁市民歌学会于2014年8月成立,由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专家、省民歌协会副会长、省级非遗吕梁民歌传承人刘桂连担任会长。学会成立以来,倾力倾情推动吕梁民歌事业向前向好发展。以挖掘整理地域民歌为要务,走村入户寻访采访民歌艺人1000余人次、挖掘整理民歌200余首,出版《吕梁歌谣》民歌专著;以培养带动民歌队伍为重点,发展团体会员单位5个、个人会员318人;以宣介传唱吕梁民歌为依托,组织主办黄河古镇丛罗峪民俗文化节、首届吕梁民歌大赛、吕梁民歌春晚专场、赴四川慰问“吕梁南下老英雄老干部”、黄河流域古文化万人大会、吕梁农产品直播。学会演唱团队参加北京“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全国清明节民歌展、北方民歌展、北京“世博会”,深圳“世博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央视“神州大舞台”等大型活动,在厦门第十届世界合唱节比赛中获金奖。
每当天气晴暖的早晨,市区莲花池公园内,民歌学会的会员们带领民歌爱好者激情排练。她们把传统的民歌调稍做创新改造,演唱红色吕梁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为了让吕梁民歌这一群众性的精神财富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2009年,由学会会长刘桂连担任制片人的《风韵吕梁》系列节目在吕梁广播电视台开播。作为吕梁首档讲述本土民俗文化的电视栏目,为吕梁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每逢假日,刘桂连就和丈夫一起,开车进乡村采风。她自己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支录音笔、一部手机,走遍了乡野田间,与农民聊天、探究,在群众间收集、挖掘。她用这些简单的装备,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歌素材。
2012年12月,刘桂连应邀参加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并进行了专场演出,第一次把吕梁民歌带上国际舞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自此,刘桂连有了“吕梁山上的百灵鸟”的称号。今年2月,在我市2025“古风新韵·艺曲同春”艺术沙龙中,刘桂连又与钢琴演奏者合作一首原创歌曲《西首秧歌调》,开创出钢琴+民歌新范式,让传统民歌焕发时尚魅力。
“吕梁民歌突出的特征是民间性,它的根在民间。吕梁境内的吕梁人吕梁事为民歌题材素材,本身就是鲜活生动的民间文学,体现了老百姓的顽强心声和浪漫情怀,人人都是作词人,人人都是民歌手,不论文士白丁,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民歌的主人。”吕梁民歌的这种特色,将激励着吕梁民歌学会一批又一批的成员在发展民歌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