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非 遗

大学生扭起“伞头秧歌”

□ 夏豪

大学生活悠闲又漫长。每到周六日,我都在想,如何填满这大把的时光。直到一天晚上,与同学去市区世纪广场闲玩,看到一群人在欢快地扭动着、旋转着,热烈的氛围吸引了我,经吕梁本地同学介绍,我才知道那是“伞头秧歌”。

她兴奋地说:“伞头秧歌按长辈们的说法,起源于上古时期,为祭祀娱神而诞生的歌舞,融合了腊日帷祭、春社活动,还有汉代兴起的元宵节活动,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延续。人们通过它向神灵祈福,盼着风调雨顺、生活顺遂。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大家都能参与的娱乐活动。”

“吕梁的临县、离石、柳林等地,都有它的身影,尤其是我老家临县,秧歌更是盛行,也有人叫它‘临县伞头秧歌’。这伞头秧歌在临县,可以说是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扭上两下。”

我边听她讲述边欣赏着伞头秧歌的表演。她指着队伍里手举着伞的表演者说:“队伍里最关键的角色就是‘伞头’,你看他右手举着花伞,左手摇着响环,威风凛凛,整个秧歌队的行动都听他指挥。这是在广场上,要是在我们村里,他不仅要带领大家走街串院、变换各种队形,还要即兴编唱秧歌,向大家表达感谢和祝福。小时候,每次看到‘伞头’我都觉得特别厉害,表演者唱的歌词就像信手拈来,生动又有趣。”

“嘿!你看他们伞边上的布条上还印着广告呢。”我兴奋地和同学说,她嘿嘿一笑,:“广告搁在以前多到要垂到地面上呢。”她说完又拉着我往队伍前方跑:“我就说肯定是有乐队的。”我惊叹道:“我还以为是音响播放呢。” 这秧歌音乐很有特色。板鼓、锣、镲、唢呐、腰鼓一齐上阵,奏出的曲子热烈欢快。她说:“这可不能用音响,秧歌是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变化来引导秧歌表演的进程和情绪变化。”

听着热闹的音乐,看着灵动的舞姿,我的手脚也忍不住跟着节奏舞动起来。队伍里面的叔叔阿姨们见我跃跃欲试,便用扇子招呼着我,我害羞地摆了摆手,谁知被同学拉着,我就跟着她走了进去,一开始还畏手畏脚,身后的阿姨也没有嫌弃我“捣乱”,热情地带着我,怎么出脚,要跟在谁的后面,不一会就学了七七八八。

真实体验了才知道伞头秧歌的奇妙,看似基础的动作,扭要扭得轻巧、花哨、活泛,是吕梁人热烈、开朗的劲儿。摆动身体,配上彩绸、彩扇,姿态似敦煌飞天神女。走着十字步、秧歌步,队伍不断变换队形,大家跟着伞头,踩着鼓点,沿着百米见方的广场上,扭着“蛇脱皮”“交叉梅花”,特别热闹。

回学校的路上,我在想:国家倡导减肥理念,鼓励大家积极运动、健康生活。扭伞头秧歌就是特别好的方式。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扭着秧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享受快乐。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欢笑,都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伞头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民俗。我很庆幸能与它相遇,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又有意义。在秧歌舞动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