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假日旅游季,方山县张家塔村的青石板路上传来游客的阵阵谈笑声。67岁的村民王老汉换上民俗服饰,正准备出场表演《抛绣球》情景剧。“去年春节秧歌会活动,村里涌进2万名游客!”王老汉指着一排清代窑洞笑道,“老房子成了‘金饭碗’,村集体收入60万元,我家光卖土特产就挣了2万元。”
张家塔的文旅融合实践,正是方山县峪口镇“一村一品”战略的缩影。这座吕梁山深处的小镇,通过党建引路、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路径,将农耕传统与现代市场嫁接,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
“一村一品”全域开花
“一村一品”战略实施以来,峪口镇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花家坡村芝麻香瓜变“金瓜”,该村村支书带领农户远赴太谷、榆林取经,引入绿色种植技术,从育苗到定植全程标准化。2座温室大棚里,瓜藤缠绕、甜香四溢,技术员手持着检测仪,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科技赋能让“土特产”身价倍增。
峪口村的小香菇撑起“致富伞”,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新建菌菇大棚培育菌棒3万棒。村民刘大姐边采收边算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大棚务工拿工资,年底还能分红,一年增收3万元!”村两委干部蹲守田间推广技术,如今连片香菇棚已成产业带。
圪针湾村订单农业激活“产业链” 。该村与山西油大帅食品公司签订4000亩油料订单,企业提供种子肥料,农户按标生产。核桃、苏籽、黑豆直通加工车间,带动周边村20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80名村民转型产业工人。
创新机制解难题
面对山区资源分散瓶颈,峪口镇抓住发展契机,连续打出政策组合拳:
村企联动,引入汾酒集团等企业资本,共建万亩核桃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打通产销堵点。
技术下沉,开设田间课堂,年培训农民超4500人次,培育本土技术骨干。
品牌赋能。注册“古村张家塔”“峪口香菇”等地理标识,推动无公害认证,提升了农产品的溢价空间。
小村庄实现了大变革,现在, 在镇党委“差异化发展”的蓝图下,各个行政村全部找准发展坐标。站在峪口镇的地头远眺,连片农田正交织成绿色的“海洋”。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一村一品”的振兴之路,印证着基层乡村最朴素的真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生成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