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七月,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在柳林县薛村镇后大成村木耳种植基地,农户们正与高温天气展开一场紧张的“战斗”,全力保障木耳的生长与丰收。
走进木耳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排排菌棒有序悬挂,晶莹剔透的白玉木耳从菌棒中“探出头来”,簇拥密集,如脂似玉,长势格外喜人 ,农户们在菌棒间忙碌穿梭,双手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白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些天气温高,必须用遮阳布盖住木耳,并且浇水降温,防止木耳坏掉。”基地技术负责人党安平介绍说,夏季高温对木耳生长是个严峻考验,温度一高,菌丝发白就出水,一出水,菌丝就容易坏掉。为了给木耳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农户们想尽办法,遮阳布是抵御烈日的“护盾”,不间断的浇水则是给木耳送来“清凉”。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潺潺流下来,在大棚内弥漫成细密的水雾,滋润着每一朵木耳 。
农户王凤平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道:“这是我们第二年种植白木耳,前面已经收了一茬,有6000多斤。就目前的情况看,今年一定会有好收益。这白玉木耳长得水灵,像小扇子似的,看着就喜人!”他的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这小小白木耳的喜爱。
后大成木耳种植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南依三川河畔,北靠八石公路。基地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135万元,共建12个温室大棚,能种植木耳24万余棒,预计可生产木耳2.4万斤。这里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以及“公司+农户入股”的创新发展模式,将白木耳产业与村民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由柳林联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统一采购菌棒、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指导,通过土地流转,整合23户农民的20亩土地,集中力量打造起这片充满希望的农业产业基地。
在采摘旺季,基地每天有数十名村民忙碌其中,参与采摘、分拣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50岁的薛利琴便是其中一员,她原先在柳林县城打零工,今年上半年选择回到村里的木耳基地打工。“我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来这里做工,不用出远门,可以照顾家里,一个月还能有两千多元工资。”薛利琴笑着说,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据了解,大棚木耳大量上市时,一天最多需要40多名工人,最少也要7名工人,女工摘一桶木耳4块钱,最多可以摘30多桶,少的时候可以摘15桶,每人每月工资在2000元到3000元不等。
白木耳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党安平介绍,与传统黑木耳不同,这里种植的白木耳耳片肥厚、质地柔软、营养丰富,市场价格比普通木耳高出数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势。在销售方面,农户们也无需担忧,所有种植户的信息都在柳林县农业局备案,专门收购的大厂商来到柳林后会到农业局获取信息,主动联系他们,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步入正轨,后大成木耳种植基地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成为后大成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钱串子”。基地负责人刘永军满怀期待地说:“今年是个丰收年,我期待我们的大棚能够火起来,也希望和村民可以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