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郑东慧
晨曦微露,石楼的山峁染上一层暖意,刘琦已拎着公文包走在去往石楼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路上。包里装着待核对的优抚数据,心里记挂着要走访的几位老兵,他眼神笃定,那是对战友的牵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退伍31年,从军营到地方,从乡镇基层到服务一线,这位51岁的老兵始终带着军人的赤诚,在这片土地上为战友们筑造着温暖的“家”。
“要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1991年至1994年,刘琦服役于武警太原支队,三年军旅生涯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退伍后,他先是在邮电知青门市工作,1996年7月怀揣“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进入山西省人民武装学校深造。1997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全省首批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之后的二十年里,从镇武装部长到乡党委副书记,从副镇长到政协联络组长,两乡三镇的泥土气息,早已浸透他的衣衫。吕梁市“民兵参建工作先进个人”、石楼县“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贴在荣誉证书上的名字,记录着他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日日夜夜。2019年3月,石楼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刘琦来到了新的岗位,续写“退役不褪志”的担当。
彼时的退役军人事务局无办公地点、无设备、无人员。他与战友自嘲是“三无副局长”,行动上却拿出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
“要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刘琦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步步践行的承诺。为了给老兵们一个像样的“家”,他跑遍全县找场地、凑设备、调人员,硬生生在一片空白中搭起了架子。为摸清全县退役军人底数,他带着团队连续数月“连轴转”:白天顶着烈日或寒风入户调研,在昏暗的窑洞里、简朴的农舍中记录每一位老兵的信息;晚上在临时办公室里整理台账,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同事回忆:“那段时间刘琦连周末都泡在办公室,他总说‘底数不清,工作就没底气’。”最终,一份精准详细的退役军人信息库建成,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啃下“硬骨头”:用真心融化坚冰
面对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刘琦展现出军人攻坚克难的魄力。
退役军人王建峰24年前安置信息错误,多年来四处奔波无果。刘琦主动接过“烫手山芋”,带领专班查资料,辗转多地核实信息,最终通过协调人社、民政、财政等部门,为其解决了工作安置的问题。王建峰握着他的手激动落泪时,刘琦只是拍着对方肩膀说:“战友的事,就是我的事。”
为让服务更贴心,刘琦创新推出“老兵帮老兵”工作法,组建由各行业优秀退役军人组成的调解小组,专门处理信访矛盾。用“用心、用情、用理、用法、用政策”的工作理念,逐户登门走访,用真诚和专业搭建起沟通桥梁,最终既保障了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又妥善化解了群访问题。此外,秉持“把退役军人当家人”的初心,刘琦每年雷打不动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和实际需求,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刘琦同志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精,团队意识强,他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果敢坚毅,立说立行。希望所有干部职工以他为榜样,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共同推进我们石楼县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石楼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薛辰雨告诉记者。
真诚服务:让尊崇落到实处
翻着老兵合影相册,刘琦坦言到:“在工作中,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我永记自己是一个兵,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老兵的笑脸就是我最高的奖章。”
“当过兵的人最懂兵。”翻开刘琦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六年来,他走遍了全县所有困难退役军人家。那些挂在老兵家门口熠熠生辉的“光荣牌”,正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尊崇之路”。
如今的刘琦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黄土高原,把对战友的深情厚谊,织进了每一项政策落实里,写在了每一次走访慰问中,成为老兵们最信赖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