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高茜
近日,离石区城北街道尉汾路社区活动室内座无虚席,一场专为外卖、快递骑手量身定制的交通安全主题宣讲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社区联合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直属四大队,为奔波在街头的骑手们送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交通安全课,更用贴心关怀让文明出行宣传充满温度。这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细腻回应。
活动伊始,交警手中的交通安全宣传手册被骑手们纷纷接过,随着投影仪亮起,一幕幕交通事故案例视频在屏幕上播放。画面中刺耳的碰撞声、变形的车辆残骸和伤者痛苦的神情,让原本有些喧闹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骑手王师傅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册边缘:“这看着真是揪心,平时总觉得抢几秒没事,现在看来真是拿命在赌。”
触目惊心的场景远比空洞说教更有冲击力,这种“用案例说话”的方式,精准戳中了骑手群体的出行痛点,让他们在沉默中深刻体会到“违反交规=拿生命冒险”的沉重分量。
随后,交警结合案例展开细致讲解:“咱们骑手常见的闯红灯、逆行、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这些行为,每一项都藏着大风险。上个月辖区就有一起事故,骑手为赶时间逆行,和转弯车辆相撞,头盔没系紧导致头部受伤,不仅自己受罪,订单也耽误了。”
生动的案例分析让骑手们听得专心致志,有人低头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要点,有人时不时抬头与交警眼神交流,生怕错过任何关键信息。互动环节中,当交警展示事故现场细节图片时,骑手们更是目不转睛,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头盔确实得系紧,不然等于白戴!”“以后再也不抢那几秒红灯了……”热烈的讨论让“守交规就是护安全”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共识。
活动尾声,社区工作人员推着满载物资的小推车走进来,将湿巾、矿泉水一一送到骑手手中。
“天气热,你们跑单辛苦,擦擦汗、喝口水能舒服点。”社区党委书记王娟峰一句简单问候,让骑手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刚跑完早高峰的李师傅接过矿泉水,拧开喝了一大口:“这水喝着真解渴,社区太贴心了,感觉跑单再累也值了。”小小的物资看似普通,却像一股清泉流进骑手心里。这种“接地气”的关怀,打破了政策宣传的冰冷感,让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城市不仅需要他们的奔波,更在意他们的冷暖。”王娟峰说到。
据了解,尉汾路社区是离石区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挂牌点。在这里,骑手们能享受地图导览、专属泊位、休憩空间等暖“新”服务,还能参与健康咨询、亲子活动、法律咨询等惠“新”项目。更巧妙的是,社区将骑手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让他们化身“流动网格员”“民情收集员”,用熟悉街巷的优势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这种“双向赋能”的设计,既发挥了骑手的独特价值,又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让“外来从业者”变成了“社区一分子”。
此次警社联动活动,恰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注脚。当规则意识通过案例警示深植人心,当贴心服务让奔波者感受到暖意,新就业群体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正在悄然发生。这不仅为预防交通事故筑牢了防线,更搭建起警、社、行业群体协同共治的桥梁。外卖、快递骑手作为城市运转的“摆渡人”,他们的交通安全与权益保障关乎民生福祉,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尉汾路社区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走进新就业群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让服务更精准、治理更有效。如今,在离石的街头巷尾,文明与温暖正随着骑手的车轮传递,共同书写着幸福离石独有的“人间美好”,也为更多城市如何善待“摆渡人”提供了温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