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物业费高?怎么破?
“张经理,咱今儿不绕弯子,居民总念叨物业费太高,咱一起把收费项目捋捋?”夕阳透过窗户,给石楼小镇社区物业公司办公室镀上一层暖黄,第一书记张海霞开门见山的话语,打破了算账时的沉闷。
作为石楼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张海霞到任后不久就发现,社区每月0.6元/㎡的物业费,成了搬迁居民的“心头愁”。“搬过来住得是敞亮了,但物业费比老家开销大,总觉得有点不划算。”走访中,居民的念叨让她记在心上。
化身“民生侦探”的张海霞,开始了“地毯式”调研:白天挨家挨户唠家常,在灶台边、院坝里记下居民对物业费的真实想法;晚上对着政策文件梳理思路,琢磨破解之道。她召集物业公司、社区党委、居民代表围坐一堂,把水电费、保洁费、管理费等项目逐笔摊开,像算自家账一样细致核对。
“费用高,症结可能在成本控制上。”深入物业公司摸排后,张海霞找到了突破口。她带着方案反复协调:推动物业公司优化人员配置,减少冗余岗位;引入智能门禁系统,用科技手段替代部分人工巡逻,降低运营成本。社区党委也主动“接棒”,承担起部分环境维护工作,开发出39个公益性岗位,让居民既能参与社区管理,又能在家门口挣到工资。
五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了成效:物业费从0.6元/㎡降至0.4元/㎡,900余户移民家庭每年减负超15万元。“现在物业费降了,还能在社区干活挣钱,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居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脚下是泥土芬芳,心中是百姓期盼。在石楼县的乡村与社区,110名第一书记告别办公室,扎根沟沟壑壑,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破解民生难题、激活发展动能,让基层大地焕发新活力,成为百姓身边名副其实的“解题王”。
乡间土路难走,怎么弄?
“啥时候能把这路修得瓷瓷实实?”这句话,市工信局驻曹家峪村第一书记张杰到了村里听了不下几十遍。曹家峪村紧挨着大马路,可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却是条坑洼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成了村民出行的“堵点”,更是乡村发展的“痛点”。
“群众盼的,就是咱要干的。”张杰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他不停地在土路上来回丈量,记录下每一处坑洼的位置和深度,一次次回单位向领导专题汇报。“路不修通,农产品运不出去,外面的资源也进不来,乡村振兴就是空谈。”他全力争取资金支持,单位主要领导三次入村调研,在颠簸的土路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资金难题。在他的沟通协调下,使用帮扶资金用于道路硬化。
如今,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像玉带般蜿蜒进村,平整宽阔的路面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张书记真是贴心人!你看这路修得多瓷实,下雨天去镇上再也不用愁,心里都舒坦!”村民王大姐踩着新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条路不仅解决了1100余名村民的出行难题,更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通道。
产业类型单调?怎么变?
“以前除了伺候几亩地没啥活计,现在农忙之余来大棚干活,月底能多领份工钱,日子滋润多啦!”在马村的香菇大棚里,村民温润英擦了擦手上的泥土,脸上的笑容比棚里的香菇还要饱满。
马村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民守着薄田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市人大派驻的第一书记刘东海到任后,看着村民渴望增收的眼神,暗下决心要为村里找条新出路。“光靠种玉米、谷子不行,得搞点特色产业。”他翻政策、查资料,结合村里的气候土壤条件,把目光投向了香菇种植。
为了让项目落地,刘东海带着可行性报告跑遍了相关部门。“香菇市场前景好,技术成熟,适合咱们村发展。”他一遍遍讲解项目优势,争取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资金终于到位,12个标准化香菇大棚在村里拔地而起。
从菌棒培育到鲜菇采摘,刘东海邀请技术员全程指导,还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如今,大棚里的香菇一茬接一茬丰收,年出菇7茬,产菌棒11万棒,鲜菇产量超16万斤,年产值达100余万元。11名村民在大棚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能增收4.5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就业增收+集体增效”的多重效益。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大棚建起来,不少人都回来干活了。”村民们笑着说,香菇大棚不仅鼓了自己的钱袋子,更让村子有了人气和活力。
在石楼县,像张海霞、张杰、刘东海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扎根乡土,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头等大事”,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一个个发展难题。从社区院落到田间地头,从民生小事到产业发展,他们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石楼大地徐徐展开,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