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柳林,山坳里的风裹着庄稼的甜香。从庄上镇里往山头村去,盘山公路两旁的秋田铺成绿毯——玉米秆整齐排列,叶片在风里拍打着响;高粱穗子憋红了脸,沉甸甸地把秆子压成弧线;谷苗更显精神,穗头垂着饱满的颗粒,远远望去像撒了一地绿珍珠。
“嗡——嗡——”刚到圪道洞路,一阵持续的机械声就“撞”进耳朵。田埂上早已围了不少村民,大家仰着头,目光跟着天上的无人机移动。四架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玉米地,两位技术人员站在田边,手指在遥控器上轻拨,无人机便沿着指定的航线穿梭,机腹下的喷嘴吐出细密的雾状药液,像给庄稼披上了层透明的纱,阳光穿过雾气,折射出细碎的光。
“这喷的可不是普通药。”蹲在田埂上的张成田捻起一片玉米叶,上面还挂着晶莹的药珠,“技术员说,这里头有杀菌剂、杀虫剂,还有叶面肥和调节生长的药剂,一次喷下去,能顶好几样活儿,叫‘一喷多促’。”
旁边的康秀英接了话,手里摸着跟前的谷穗:“咱们山头村垣上玉米、谷子、糜子、棉花、高粱、西红柿、辣椒啥都种,这个时间段是歇锄的时候,唯一担心的便是病虫害,现在有无人机喷药,20分钟就可以喷四十多亩地,省了不少心。”
正说着,一架无人机缓缓降落,稳稳地停在田边的空地上。技术人员快步上前,打开机腹的药箱检查,又麻利地换上装满药液的新箱子。“这药液配得讲究。”一位技术人员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跟村民搭话,“里面有磷酸二氢钾,还有大量元素水溶肥,混着杀虫杀菌剂,都是按咱这儿的土壤和庄稼情况配的,既防病又补营养。”
张成田蹲下身,扒开一株玉米的叶鞘,指着饱满的果穗,“你看这灌浆,多瓷实!以前喷药不均,有些角落总有虫子钻,现在无人机喷得匀,虫子没了,肥料也跟上了,一亩地多收百十来斤没问题。”
“不光省劲儿,还省药呢。”张成田又说,“技术员说,这无人机比人工喷药能省三成药量,对土地也好,污染小。以前自己买化肥农药,成本高得很,现在政府给咱提供地膜、种子、化肥,加上这机器干活,成本降了一大截,收入自然就上去了。”
近年来,柳林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播种、无人机施肥、无人机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科技化种植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
“这几年变化大,春播用机械,打药用无人机,收秋用收割机,种地越来越不像‘苦差事’了。”张成田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