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木二东) 揉动彩泥、哼唱童谣,鼓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场“泥韵童心、巧手塑梦”公益活动正热闹开展。“红色的花朵、蓝色的小河,跟着颜色歌捏泥塑,学得开心又记得牢!”参加活动的孩子举着作品,脸上满是兴奋。这生动场景,是太和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基层治理、厚植民生情怀的鲜活写照。
近年来,太和桥街道锚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通过织密资源联动网络、创新居民参与机制、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让惠民春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资源整合上,街道以“四双”机制为桥梁,将“太和桥朋友圈”党建联建单位扩展至40家,形成服务合力。各社区每月轮流主办“公益市集”,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20余项服务“打包”送到居民家门口。“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查身体、问法律,这市集比赶大集还贴心!”居民李阿姨说。今年以来,5场公益市集已服务居民超1.2万人次。此外,街道联合汾阳医院、山西医药学院等驻区单位,打造“15分钟医疗圈”“技能培训班”等特色项目,定期组织医生进社区义诊,建立健康档案,培训居民健康护理等实用技能。
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街道推出“积分制+志愿服务”模式,升级“爱心超市”——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行为均可兑换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参与志愿服务能赚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抢着做志愿者,社区里的事越来越多人管了!”太和桥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300余名居民常态化投身社区治理。
各个社区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服务“金招牌”:鼓楼社区作为集文物保护单位、学校、文化场所于一体的万人社区,人流密集,社区将各种惠民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开展“1+4+N”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会、泥塑课堂等活动,结合节日组织文艺表演、消防演练、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庆成社区用“五色管理法”优化残障服务,“四点半课堂”解家长后顾之忧;幸福街社区的“银龄互助”让老年服务更暖心……截至目前,各社区累计开展便民活动90余次,以实干践行“守望太和,连通你我”的党建承诺,让社区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