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

孙嘉淦故事里的当代回响

□ 程建军

在清代官场的风云变幻中,山西兴县人孙嘉淦的名字始终带着一股清朗之气。这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没留下惊天动地的传奇,却用一生的坚守,在历史上刻下了“刚正”与“为民”的印记。如今再读他的故事,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细节,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孙嘉淦的故事,是从家风里长出来的。他的家族从陕西迁到山西,世代守着“耕读传家、行善积德”的老话。在兴县的田埂与书案间,这样的家风像春雨般滋养着一代代人。后来他从县学的生员一路走到朝堂重臣,无论官居何位,身上总带着那份从乡土里来的质朴与正直。这让我们想起,每个家庭的传承里,都藏着做人做事的根本。那些祖辈传下的简单道理,恰恰是最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人生指南。

“敢说话”是孙嘉淦最显眼的标签。在皇权沉甸甸的年代,他偏要做那个“逆耳忠言”的人。雍正刚即位时,朝堂上下还在揣摩新君心思,他就敢上疏直言朝政得失;面对皇帝的威严,他从不藏着掖着,有想法就坦荡说出。这种勇气不是鲁莽,而是心里装着家国百姓的底气。就像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坦诚——对工作里的问题不回避,对身边的不公敢发声,这份不随波逐流的坚守,永远值得珍惜。

在国子监给皇子们上课时,孙嘉淦是出了名的“严师”。他不搞虚礼,只重实学,把教书育人当成天大的事。皇子们调皮犯错,他照样严肃管教;讲解经史子集时,总不忘结合世事民生,让书本里的道理落地生根。这种认真劲儿,放在今天依然动人。无论是站在讲台的老师,还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不都该这样吗?把育人当成责任,不只教知识,更要传品格,让每个孩子都能长成有担当的人。

孙嘉淦的脚印,总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他看到民间酿酒禁令让百姓日子艰难,就上书请求解禁,让寻常人家能靠着手艺过活;在直隶治河时,他不坐在衙门里批文件,而是带着人沿着河道一步步勘察,从天津到静海,哪里有淤堵,哪里要开挖,都记在心里、写进奏疏。八次上书谈治河,字里行间都是对百姓疾苦的牵挂。这多像今天那些扎根基层的人们——走村入户听民声,田间地头解难题,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这份为民的热忱,从来都是最动人的力量。

他写的《居官八约》短短三十二字,却道尽了处世智慧。“事君笃而不显”是踏实做事不张扬,“与人共而不骄”是谦和待人懂尊重,“清费廉取”是守住底线不贪心。这些道理哪是什么说教,分明是过日子、干工作的实在指南。就像我们今天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说“廉洁自律”,其实都是在传承这样的朴素智慧。把简单的道理做到极致,人生就不会走偏。

三百年过去了,孙嘉淦的故事依然能打动我们,或许正是因为他身上的那些品质——正直、担当、务实、清廉,从来都是人们心中的光。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未必需要像他那样面对朝堂风云,但那份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他人的热忱,却同样重要。把这些精神放进日常,在岗位上认真做事,在生活中真诚待人,就是对这份历史回响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