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高粱田里说丰年

□ 本报记者 梁瑜

初秋的清晨带着微微凉意,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村村民李玉成戴上草帽,提着水壶赶往田间。他的脚步轻快,心里却踏实。眼前那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青纱帐,正是他11亩有机高粱田的盛景。

阳光洒在叶片上,露珠晶莹闪烁,风吹过时,高粱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一个村庄的丰收期盼。

“今年雨水足,庄稼长得特别好,一天一个样!”李玉成一边弯腰拔草,一边笑着说。他不用除草剂,坚持人工除草,只为守住那一份“有机”的承诺。

马坊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壤肥沃,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天然沃土。自2024年起,村里启动千亩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高粱种植面积达1000亩,平均亩产653公斤,年总创收225万元,为这个曾以传统耕作为主的小村庄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也要学科学!”村干部一边查看田间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在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园采用的是高粱全膜起垄宽窄行有机旱作种植技术,由省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选用的品种“晋早5564”耐旱、抗逆、适应性强,再配合包衣种子和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既提高了产量,也保障了品质。村里现有各类农机设备数十台,从播种到除草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秋日的阳光洒在田野上,沉甸甸的高粱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绿色的波浪翻滚着希望。田间地头,农技人员正在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新技术,精准掌握生长情况。村民王大爷感慨地说:“今年用的是探墒种植机,出苗率比去年提高了15%,预计亩产能超500公斤!”

村里有机高粱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更优,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周边酒厂和食品企业的抢手货,价格比普通高粱高出20%,真正实现了“种得好、卖得俏、赚得多”的良性循环。

这个曾被黄土覆盖的小村庄,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悄然蜕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村里人用科技滋养希望,用汗水浇灌丰收,在这片青纱帐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