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薯花漫卷处,文脉润岚州

□ 程建军

车过娄烦,吕梁山脉的褶皱里忽然漫出一片云蒸霞蔚。白的像新剥的土豆淀粉,紫的似山间凝结的晨雾,30万亩土豆花正沿着黄土高原的沟壑铺展,把晋西北的盛夏染成流动的锦绣。这不是寻常的花海,是岚县人用锄头和智慧种出的诗行,每一朵都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土里长出的文化图谱

在岚县,土豆从来不止是粮食。清晨的向阳村,面塑艺人高师傅正捏制“土豆娃娃”,面团在掌心翻卷,转眼就成了咧嘴笑的“丰收神”。隔壁院里,八音会的唢呐声穿窗而过,与灶台上蒸腾的土豆宴香气缠成一团。108道土豆菜,从凉拌粉皮到油炸薯丸,把朴素的食材做出了花样。这些烟火气里的传承,如今都被收进了《土豆花盛开的地方》那本薄薄的册子里。

翻开书页,像推开了岚县的山门。“古”字篇里,隋代秀容古城的残垣与明代钟楼的铜铃隔空对话;“红”字章中,贺龙元帅拴过战马的老槐树仍在村口守望。最动人的是“人”字卷,记录着王家村李大姐把农家乐改成民宿的故事,字里行间能闻见她炕头上晾晒的土豆干味道。主编蒲苇说:“我们不想做冰冷的地方志,要让每个字都带着岚县的体温。”

会呼吸的纸上导游

这本口袋书里藏着太多巧思。扫过《春和景明》剪纸扉页,上明龙灯的鼓点突然在耳畔炸响;翻到土豆宴章节,配音演员用岚县方言念出“山药蛋擦尖儿,越吃越香儿”,惹得人直咽口水。摄影作品里,既有土豆花海的壮阔全景,也有老农指甲缝里残留的泥土特写,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比任何宣传语都更动人。

对于游客来说,它是贴心的旅伴。王家村观景台的最佳拍摄角度、上明乡非遗市集的开放时间、甚至哪家农家乐的腌菜最够味,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去年盛夏,太原游客小张就按着书中指引,在香蒲小院住了三天:“白天看花田,晚上听老乡讲土豆种植的老故事,这本书让我知道,旅游不只是打卡,是和这片土地真正对上话。”

一朵花的振兴哲学

站在花海深处的观景台,望着远处山坡上忙碌的村民,忽然读懂岚县的智慧。他们没有把文化当摆设:面塑艺人进景区教游客捏制,八音会在星空营地驻场演出,连土豆花海都成了“农耕课堂”,孩子们在这里认识块茎植物的生长秘密。文化活了,土地就有了灵气;游客来了,村民的腰包就鼓了起来。

暮色中的岚县,土豆花渐渐合上花瓣,《土豆花盛开的地方》在游客的背包里安静躺着。书页间夹着面塑艺人送的小面人,扉页记着民宿老板的电话号码,那些随手写下的感触,早已和这片土地的记忆缠绕在一起。

原来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种“接地气”的智慧里:不把文化束之高阁,不把旅游做成流水线,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土地的馈赠、祖辈的手艺,变成能触摸、能品尝、能带走的温暖。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掠过土豆花海,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或许是哪个孩子从书中读到岚县的过往,或许是哪位游客因一段配音爱上这里的方言,而这片土地上,土豆花还在年复一年地绽放,把文化的根须,扎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