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木二东
秋阳洒在田野上,孝义市下栅乡高仁村的玉米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把金黄的玉米运回家;新收的薄皮核桃堆得像小山,透着股油润润的香气。而村里的两座厂房里,更是热闹得很——小麦在机器里“嗡嗡”转着,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面粉;清洗干净的核桃经过烘烤,远远就可以闻到香味。58岁的老张正麻利地把打包好的面粉搬上小推车,手上沾着的面粉没来得及擦,脸上的笑容却藏不住:“在‘家门口’上班,种地上班两不误,一个月多挣两千多块钱!”
“高仁村守着好粮好果,产业链条不长。”看着周边村镇靠着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高仁村党支部班子心里着急,也动起了脑筋。“咱村有小麦、玉米、核桃这些‘宝贝’,总不能让它们一直‘睡’在地里!”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的一句话,说到了大伙儿的心坎里。经过反复商量,村党支部定下了思路:凭借农业家底,建个面粉厂和核桃加工厂,让地里的庄稼变成车间里的产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说干就干,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把村“两委”干部、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和积极分子都拉到一起,组了个“产业攻坚专班”。那段日子,产业攻坚专班的人脚不沾地:或是顶着烈日丈量土地,攥着图纸在村里反复比对选厂房位置;或是聚在村委会,围着桌子热烈讨论厂房建设、机器摆放与生产流程。为了少走弯路,他们还专门去周边发展好的村子“取经”,把人家的好经验一条条记下来,回来后再结合村里的情况细化落实。
建工厂是为了村民,得让村民满意才行。村党支部先后开了3次村民代表大会,把厂房规划图、设备清单、以后能挣多少钱这些关键事儿,都贴在村委会的公示栏上,让大家敞开了提意见。“厂房建在哪?”“俺年纪大了,机器能学会用不?”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提了20多条意见。专班的人一条一条记下来,逐个解决:调整了生产时间,避开村民休息时段;还在核桃分拣、面粉打包这些环节,专门设了简单好操作的岗位,让村里的老人也能进厂干活挣钱。
后来,两座崭新的厂房终于投产了。“想进厂上班,可农忙的时候地里的活儿咋办?”不少村民想多挣钱,可又舍不得地里的庄稼。“别担心!咱的工厂就按村民的需求来!”村党支部当即拍板,推出了“弹性排班制”:农忙时村民可以请假回家种地,农闲时工厂就多安排加班,让大家能多挣点钱。这办法一经推出,村民们的顾虑全没了。
为了让更多人能吃上“产业饭”,高仁村还搞了个“党员联户摸排+岗位精准匹配”的法子。党员干部分片包户,挨家挨户去问,摸清了本村和周边村子有多少人想上班、会干啥活。村里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和大龄村民进厂,村党支部副书记还专门跑到尧仲村、兴跃村,建了个“跨村就业信息库”,只要工厂有岗位空缺,就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出去。年轻党员更是当起了“技能老师”,在车间里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机器。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庄稼汉”变成了“产业工人”。截至目前,高仁村的面粉厂和核桃加工厂已经稳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48人就业,其中脱贫户4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300元。
可高仁村的目光不止于此。“光咱村富不算真富,得拉着周边村子一起奔小康!”他们主动打破村域界限,带着发展思路去走访邻近3个村的党组织,提出签订“共富联盟协议”,搞“资源共享、岗位联动、收益共赢”。
这想法一提出,三个村的党组织立马就同意了。现在,联盟村里的农户一起种优质小麦和薄皮核桃,收获后统一卖给高仁村的加工厂。这样一来,不仅加工厂的原料品质有了保证,农户的农产品也有了稳定的销路。” 到了生产旺季,联盟还会启动“跨村用工调配机制”,并优先录用困难家庭的人员。
如今,高仁村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依旧,联盟村的田间地头硕果累累。从“一村单打”到“多村联赢”,从农产品初加工到产业链协同,高仁村以产业为纽带,串起了周边村庄的致富路,让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花”,结出更多惠及百姓的“幸福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