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丰收季节的文水县,广袤的田野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起伏的马铃薯田泛着金黄的波浪。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准引导下,收获机沿着笔直的垄沟缓缓前行,铁臂翻飞间,一颗颗饱满圆润的马铃薯如金豆般跃出泥土。机器轰鸣声中,农户们笑逐颜开地分拣、装袋,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现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里,已不再是过去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坡,而成为用机械化书写新时代“薯粮传奇”的肥沃热土。
文水振华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振华,至今仍记得2018年种植马铃薯时的艰难。“那时候真是把人累脱了层皮。”他蹲在田边感慨,“播种全靠人工,雇了12个工人,从早干到晚,半个月才种完50亩地。秋收时装一车土豆得6个人忙一整天,遇上连阴雨,半亩地的土豆就烂在泥里,看着心疼。”
然而,随着马铃薯种植机的引进,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每亩地的人工成本从800元降至500元,亩产却从3000公斤提升至3700公斤。“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靠科技!”李振华笑着说。
这不仅是李振华家的境遇,更是整个文水县马铃薯产业的缩影。十年前,文水县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率不足50%,种植周期长、人工成本高、产量不稳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如今,全县的机械化率已跃升至90%,农源合作社更是打造出了2700亩的智能化示范基地,搭载北斗终端的农机实现了厘米级作业精度。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覆膜等8道工序,2700亩播种周期从原来的月余压缩至仅10天,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科技的触角不仅深入田间地头,更渗透到了水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膜下滴灌系统与智能气象站联动,通过对土壤墒情与肥力的实时监测,自动调节灌溉与施肥节奏,2025年的农源合作社示范田亩产高达4000公斤,较传统方式增产超过10%。
然而,科技落地并非一蹴而就。面对地块零碎、地形复杂等现实难题,文水县农机部门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量身打造适合本地地形的机械装备。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打秧机、种植机、无人机等设备陆续投入使用,在西庄村打造1000亩核心示范田,如今也已成为全县农业现代化的“样板间”,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种植区,通过引进智能设备、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动区域马铃薯种植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品种与技术的双重驱动,让文水马铃薯迎来了“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山西农业大学的马铃薯科创团队长期扎根当地,推广“中薯早35号”等耐旱高产品种,同时构建起“薯粮双作”的新模式——早熟马铃薯收获后轮作玉米或蔬菜,实现“一年两熟、亩产翻番”。2025年,全县春播面积达到1.8万亩,带动300余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农业效益显著提升。
产业链的延伸,更是让“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蛋蛋”。北张乡新建的数字化仓储平台,通过智能分级、恒温储藏,实现了马铃薯的错峰销售。2024年,这里的马铃薯直供河北、山东等地大型商超,均价较田间收购高出0.8元公斤,全年产业链产值成功突破亿元大关。从田间到餐桌,从单一作物到复合产业,文水马铃薯的价值链正在不断延伸。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持与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省政府将马铃薯机械纳入重点补贴目录,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培训超过120场次,让农户不仅“买得起”机器,更能“用得好”技术。
当最后一车马铃薯缓缓驶出农田,晚霞映照在文水金色的田野上,这里,马铃薯生产已不再只是温饱的象征,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火车头,成为了连接土地与市场、现实与未来的崛起新支点。科技与土地深情相拥,正谱写出一曲现代农业的壮丽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