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校园文学

假如杜甫有朋友圈

□ 吕梁市第五中学九年级六班 张靖

假如杜甫有朋友圈,那绝不会是今天这般充斥着美食打卡与自拍九宫格的虚拟空间,而必定是一片精神的高尚之地。这位“诗圣”的朋友圈里,没有肤浅的炫耀与虚伪的点赞,只有对民生的深情渴望,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假设的社交空间里,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真正的精神贵族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坚守本色,用文字构筑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家园。

杜甫的朋友圈里,必定满是人间疾苦的忠实记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会只是诗句,而是他镜头下的真实画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会只是愿望,而是他每日分享的民生议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会只是简短的心情,而是他挂念亲人,心系祖国的情怀。在人人都追求精致的朋友圈时代,杜甫会固 执地晒出战乱中的废墟、饥饿的孩童、流离失所的难民。他的朋友圈,不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是反映自己的高尚情怀。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放在今天必定是频繁的互动点赞与他人的祝福;他与岑参、高适等人的唱和,也会在评论区留下精彩对谈。但不同于现代人追求“大佬”关注的功利心态,杜甫的交友纯粹基于精神共鸣。他会为李白的才华真心赞叹,也会因政治立场不同而与友人激烈争辩。这种既不媚上也不欺下的平等交流,展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交友之道——以思想会友,而非以利益结盟。

面对朋友圈的“流量密码”,杜甫定会嗤之以鼻。他不会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离奇情节,不会刻意营造人设。他的每一条状态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人人追求粉丝的时代,杜甫教会我们:真正的影响力不来自于讨好算法,而来自于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真挚。他那被后世称为“诗史”的作品,恰是最好的“内容创作”典范——扎根现实,关怀民生,超越时代。

虚拟世界中的杜甫形象,终究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诗圣精神的解读与向往。在信息爆炸却思想贫瘠的今天,我们渴望在社交媒体无知中,依然有人能像杜甫一样,用文字来承载道义,用真诚来抵抗虚伪。朋友圈里的杜甫或许只是一个想象,但他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品格——心系人民、坚守真理、不随波逐流——却是当今时代最为珍贵的精神坐标。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该在心中为杜甫留一个特别关注的位置。

评语:这篇文章以的“朋友圈”视角切入,将杜甫的诗作与精神品格巧妙融入现代社交语境,既赋予古典诗人以鲜活的现代性,又借杜甫形象尖锐叩问当下社交媒体的精神贫瘠。这种以想象为舟、以现实为锚的写作,既是对诗圣精神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有力回应。

(指导教师:刘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