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你看这柿子,个个饱满通红,咬一口甜到心坎里!今年又是个丰收年!”金秋十月,走进文水县凤城镇南峪口村,种植户王永业正站在自家的庭园里,手里捧着刚摘下的果实,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房前屋后的柿子树枝繁叶茂,橙红的果实像一盏盏悬挂的小灯笼,将村庄装点得暖意融融,浓郁的果香弥漫在山间地头。
南峪口村全村1700余口人,1100多亩耕地大多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之上。“以前咱村种玉米、谷子,山地缺水难灌溉,打理起来费劲儿不说,遇上灾年还得减产,一亩地年收入顶破天也就一千来块。”王永业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转型之路。受制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微薄,如何让“薄地”变“宝地”,成为他的心结。
转机源于对本地自然资源的精准挖掘。文水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气性佳,恰好契合柿子树耐旱耐瘠、管护简单的生长特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培育的柿子苗不仅抗病性强、生长迅速,结出的果实还甜度高、果肉细腻,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一经上市便深受消费者青睐。瞄准这一特色资源,村“两委”主动作为,一方面组织村民前往柿子种植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另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定期进村,手把手指导村民科学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逐步引导村民扩大柿子种植规模。如今,柿子产业种植面积达150多亩,涌现出60多户种植大户。
“今年后半年雨水足,柿子长得特别好,一亩地能产五六千斤!”王永业一边麻利地用剪刀剪下枝头的柿子,一边给记者算着收成账。除了房前屋后的零散果树,他还专门种了9亩柿子树,“这几年跟着村里学技术,柿子的品相和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根本不愁卖,就这鲜果收入,比以前种玉米强太多了!”
尽管近期天气阴晴不定,不时有降雨来袭,但农户们的采摘热情丝毫未减。“种柿子可比种玉米划算多了!”村民李永安将一箱箱打包好的柿子搬到路边,笑着告诉记者,“一亩柿子的收入差不多是玉米的三四倍,今年又是大丰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南峪口柿子的优良品质,不仅让村民们底气十足,更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贩慕名而来。来自刘胡兰镇的商贩刘小明将装满柿子的箱子搬上货车,车厢里早已堆得满满当当。“早就听说南峪口的柿子口感好、品质优,特意过来收购,目前已经收了8000多斤,后续还会继续加大收购量。”刘小明说,这些柿子拉回去后,除了供应本地商超,不少老客户还提前打电话预定,销路根本不用愁。
为了让柿子产业走得更远、更稳,村“两委”突破传统思维局限,积极探索产业链延伸之路。“只靠卖鲜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弱,我们要让一颗小柿子产生更大的价值。”南峪口村村干部介绍,目前村里正引导农户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进一步规范种植标准,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这颗红彤彤的“金蛋蛋”真正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常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