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在诗歌里行走

——李峰诗歌印象

2021年05月02日 11:47:44 编辑:

□ 张炯

◇评论随笔

读懂李峰,应该从读懂他的诗歌开始。

近来休息在家,有宽裕的时间读他朋友圈的诗歌,发现一年的时间里,李峰写作诗歌的产量之大,发表诗歌的频率之高。内心由衷地钦佩与羡慕。

于是,在诗歌里行走的诗人便跃然于我的纸间。在舒缓的阅读中,完成了对他诗作的深度认识。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徐志摩的诗歌,既有“康桥”的情结,也有“夜莺”的性灵;闻一多的诗歌,既有“红烛”的信念,也有“奇迹”的再生;郭沫若的诗歌,既有“女神"的礼赞,也有“凤凰”的再生;戴望舒的诗歌,既有“雨巷”的彷徨,也有“寻梦”的执着;卞之琳的诗歌,既有“桥上”的风景,也有“时空”的意识。李峰的诗歌,给予了我什么呢?在对他诗作的叹为观止中,我寻找着其中的脉络,并试图清晰并明朗。

这一年,李峰的诗作中,写得最频繁突出最真挚感人的无外乎是母亲。想到母亲,诗人冰心笔下的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洛夫笔下的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而李峰笔下的母亲,却“永远欠着的致谢”,“这人世间,什么都可以感谢,最想说/但又说不出嘴的是:谢谢母亲生了我/肯定地说,我周岁时是不会对母亲说句/“谢谢”的,只有那“咯咯”的笑声,让母亲/成为真正的女人,每一次生日,我都会想到/母亲曾经死过一回,所以,那不是一句致谢的份量”;母亲离世后,诗人写到:“从此,我的眼里就全长满枯枝枯叶,心/跌落在一棵掏空的树身里,那棵大树的根死了。”沉重的叹息与累累的泪痕之后,诗人痛心疾首,扼腕悲伤,在一行行筑起的诗歌文字里,写下了牵挂、无奈、苦闷、思念,写下了歉意、愧疚、惋惜,写下了一年中走得最慢的那段时光以及时光背后的母亲记忆。读懂了李峰的亲情诗,也就读懂了他至善的生命情怀。

这一年,疫情蔓延在华夏的大地上,诗人李峰没有缺位,他用诗歌精心组织起自己的精神力量,用自己的精神力量赞颂着前线的英雄,传递着他们的深深之情与拳拳之爱。他用诗的“匕首”,刺向那无情的病毒,用诗的激情,呐喊并唤醒着沉睡的大地。有诗为证:“面对冠状病毒,挺进武汉,一句“不要告诉/我的家人,如果不幸,请将我的器官捐献”/那是刺向病毒的一把利剑。“剪了头发/算什么,我连命也不要了”,那是这个春节的芳华”;“在每一根骨骼里,我总相信,脊梁是/最有血性的,在武汉,被隔离服/压出印痕的脸庞,那是信念的大山/双手捂出的热汗,那是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比豪言更金贵的是执着》)“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医生的嘴唇干裂了/那是他们奋力抗疫的誓词;小护士的头发/剪短了,那是他们与病毒一刀两断的决心/而这孤城之外,所有的人们都在用鲜花编织祝愿,所有的眼晴,都在口罩之上/注视着一朵冠状蘑菇云的升起,瘟神走了。”(《祈福》)诗人虽不在前线,但内心强烈的渴求与等待却胜过汹涌的浪涛,他同样焦急,同样渴望疫情的加速停止。“没有比国难更大的坎,我们已经开路架桥/冲到了这个坎前,一声叹息,都会让病毒举起/比恶狼还凶残的利剑,一步后退,都将是我们/最后的晚餐,此刻,战旗已插遍祖国的春天”。(《决战》)“天空在流泪,土地在流泪,这片国土上/所有的生灵都在流泪,如果把这些眼泪/拢起,那就是英雄的长江,如果从这些/眼泪里提取盐,那一定是抗疫战士的/中国脊梁,一定是流泪者战胜疫情的誓言”(《祖国,我不哭》)铿锵有力的诗歌背后,唱出了抗疫的激情之歌,唱响了民族的信念之歌,也唱亮了中国的必胜之歌。相信我的中国,“钥匙”不会丢;相信我的人民,“红烛”定会“救出他们的灵魂”,定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读懂了李峰的抗疫诗,也就读懂了他至真的家国情怀。

这一年,李峰的诗歌,从季节的感受到日常的细节,从生活的场景到人物的捕捉,从生命的体验到心灵的感悟,都有浪漫的诗意萦绕。能否写好一首诗,不在于题材的宏大与否,不在于语言的雕琢与否,不在于艺术水准的高低,关键在于诗歌是否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审美情趣,传递了一种美的质感和境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诗意的艺术盛餐。这种诗意,是柔和惬意的,是温暖可感的,是肉体与灵魂的完美融合。李峰的诗作,时而如湍急的流水,时而似切切的私语,在文字的碰撞里,完成了审美的定位与情感的建构。“这些年中,有多少封书信里的热情,在/降温,又有多少幅照片在褪色,有的已成为绝笔/或遗照,日子过的也是这样,一场一场的雨/一场一场的雪之后,这世界很就会安静下来”。(《安静》)“这世上,耀眼勾魂的景物太多,更多的/深沉,都是怀揣神谕,在更远的地方默默不语”。(《悟》)“想想那些说过的豪言壮语,还有/纠结了一辈子的牵挂,哪样不似这/季节里的落叶,没有高贵与贫贱,只有/觉悟的先后,空留下的,在等待下一场风”。(《落叶》)在李峰诗歌的娓娓叙述中,他总能用睿智的双眼,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生命中的善;总能通过自己的艺术建构,抒写出诗意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受;总能用平缓的语气完成诗歌的华丽转身,在书写的自觉中,让人感受到诗歌的审美境界。读懂了李峰的生活诗,也就读懂了他至美的艺术情怀。

无论是亲情诗,还是抗疫诗、生活诗,李峰的诗作中都包含着一种悲悯,一种感恩,于国于家。他扎根于自己的小的家庭,更扎根于伟大的祖国。向诗人致敬!向诗歌致敬!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致敬!

诗人李峰是科班出身,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深厚的学识修养,执着的诗歌追求,真挚的诗歌情怀,朴素的生活情趣,注定了他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意并创造出高雅的艺术美感。他的诗作,有的是悲欢离合,有的是喜怒哀乐,有的是温婉悱恻,有的是低徊浅吟。无论如何,读完李峰这一年的诗作,我心中的诗意还是陡然升起,似悬崖边的一株小草,在温和的柔风里尽享这“自然的杰作”。

愿这种诗意一直葆有!

视频推荐更多>>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