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英雄故里迈开乡村振兴步伐

——探访蒋三烈士家乡汾阳市冀村镇唐兴庄村

2021年11月18日 09:30:15 编辑: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蒋三是抗战时期吕梁大地涌现出的一个传奇式的人民英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部电影《扑不灭的火焰》,影片中那个智勇双全、威震敌胆的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蒋三。

汾州大地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蒋三打鬼子、杀汉奸的传奇故事。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我们走进了蒋三的家乡唐兴庄村。

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在汾阳市冀村镇唐兴庄村,蒋三陵园杨柳青青、庄严肃穆,陵园坐南朝北,大门上挂着汾阳市革命教育基地的牌匾,该村80岁的王保元老党员为记者担任起蒋三烈士传奇故事的讲解员。

蒋三原名蒋万寿,1912年出生于唐兴庄一户贫农家庭,家有七个孩子,五男二女,由于排行老三,故名蒋三。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汾阳城。1939年初,26岁的蒋三参加了晋绥军区汾阳县平川游击队,由于他机智勇敢,身手好、枪法准,1940年担任了游击队分队长。

在抗日战争中,他发动群众,为边山抗日根据地征集、运送粮食、布匹、布鞋、食盐、药品等各种物资,护送往来八路军干部往来同行;在汾阳、文水、平遥、介休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带领游击队员打鬼子、除汉奸、撬铁轨、剪电线,留下一个个传奇故事被广为传颂。

由于蒋三打击日伪,输送物资,给日伪极大的威胁,敌人多次进村搜捕,但几次蒋三都机智地逃脱。1942年农历六月初六,蒋三骑自行车回到唐兴庄,走到村口,村民告诉他村里埋伏有伪军,他掉头走的时候,被财主院房顶的站岗的伪军发现,腿部中弹,为免落入敌手,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自尽,年仅29岁。

解放后被当地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作家马烽根据其生前故事编了电影《扑不灭的火焰》。

修缮红色遗址 留住红色记忆

“蒋三陵园上个世纪60年代就建起来了,2001年重新修整了一次,新建了碑亭一座,内立墓碑一通,还新建了蒋三烈士展览馆,陈列有蒋三烈士抗日题材的连环画30幅,另外还有遗物数件及蒋母画像,部分珍贵遗物已经移交汾阳市烈士纪念馆保管。”讲起英雄蒋三的不朽事迹王保元老人如数家珍。

在村支部书记阴增旗和王保元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蒋三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面宽三间,占地大概60㎡,四周墙壁上悬挂着30副连环画,画面中都是那个智勇双全、威震敌胆的主人公蒋三,蒋三为人正直,性格刚毅,嫉恶如仇,对鬼子和汉奸恨之入骨。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条件原因,蒋三并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馆内画像都是当年根据蒋三亲人、好友记忆所画。

王保元说,蒋三练过武术,几个壮小伙都不是他的对手,他自幼跟随猎人打猎,练得一手好枪法,加上他机智勇敢,打鬼子,惩罚汉奸,屡战屡胜,因此鬼子、汉奸称蒋三为“三阎王”,一提起蒋三,没有不害怕的。但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却是因为著名作家马烽。马烽是孝义人,由于父亲去世,他7岁就跟随母亲在汾阳东大王村居住生活。一次他回姥姥家路过唐兴庄,在大门洞下避雨时与村里人交谈,得知了蒋三的传奇故事。

后来马烽与西戎专门到唐兴庄居住生活了一段时间,详细了解蒋三的事迹,并创作了电影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电影在汾阳拍摄,1956年全国公映,蒋三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电影主题曲《游击队之歌》也唱遍全中国。

电影上映后,1965年汾阳县委修建了蒋三烈士陵园,并将同为烈士的蒋四、蒋七迁葬于此。陵园坐南朝北,现建有石牌坊、碑亭、坟墓、汉白玉雕像、东西两座展览馆和办公室。现在是汾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展红色产业 助力富民兴乡

英雄已远去,精神砺后人。现如今的唐兴庄村,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11年,唐兴村全体村民自发集资了两万多元,请了孝义的碗碗腔唱了一台戏来纪念本村英雄蒋三烈士。

现如今的蒋三烈士陵园已不再单单是存放遗骨、寄托哀思的场所,更铭刻着党奋斗的光辉历史,彰显着共和国成长的风雨岁月,成为人们砥砺精神,奋发图强的大课堂。

坚持深化改革,主抓项目建设,近年来,冀村成功引进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鑫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4亿元组建的山西杏花村包装有限公司,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包装彩印基地,解决近2000人的就业,并带动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培育了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蔬菜特色种植等产业,打破了过去以煤焦为主的粗犷发展模式,为冀村的发展另辟绿色蹊径。

下一步,冀村镇将以“一二三四五”振兴战略为抓手,依托万易达包装彩印项目,狠抓冀村园区提质增效,持之以恒实施民生工程,全面释放乡村治理新效能,以关爱之情、务实之举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