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天上云间”颜日新

——来自岚县普明镇马坊村的报道

2021年11月19日 10:25:56 编辑:

□ 本报记者 贺琴琴

清晨,白龙山上雾气氤氲,宛若仙境。这是岚县城西22公里处,吕梁山向西北延伸在普明镇马坊村的一条支脉,号称“天上云间”。

在如诗如画、松柏掩映的白龙山翠岩之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坳,当地人称它为擦虎岩。

这里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这里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这里的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这里就是当年的“六·四”抗日烈士殉难处。

隔着80年的时差,当记者近距离感受那段厚重的岁月时,那些被镌刻于时光洪流中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动容。

如今,这里的人们正在生态文化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上昂首前行,用实际行动赋予了红色土地崭新的内涵。

青山埋忠骨

“每次路过这里,看到擦虎岩上留下的那么多弹痕,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

顺着67岁的马坊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富珍手指的方向,在一个小山坳上有一块大约10余平方米的地方,记者看到了一个石碑底座。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仅存的石碑底座成了“六·四”抗日烈士殉难处的唯一见证。

“小时候可喜欢听英雄故事了,我的父亲常常给我讲,一听到擦虎岩的英烈事迹,真是叫气愤痛心得不行。”提及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李富珍仍难掩悲戚。

那是不同寻常的一天。1941年6月4日,八路军120师某部一排32名战士奉命由兴县到岚县普明区芦家窊村征粮。返回途中,在白龙山擦虎岩遭日寇伏击。

“走着走着,日军的枪弹忽然就来了……”李富珍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

我八路军战士奋起还击,激战一小时后,战士们把子弹都打光了,无奈之下,只好拿起石头和鬼子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在岩下石穴之中。

只有那“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咱吕梁人都知道兴县‘四·八’烈士殉难的故事,却很少知道岚县‘六·四’抗日烈士的英雄事迹。现在,我也常给我的孙子们讲,让一代代地传下去。”李富珍的话语里饱含着期许。

“生活好了,更要教育孩子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的安定与幸福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深秋的白龙山景致殊异,别具一格,红得耀眼,黄得温馨;行走在白龙山脚下的李富珍,步履匆匆、神色自若,那一双深邃的眼睛,黑得透亮,亮得笃定……

党恩照心窝

“解放以前吃也吃不饱,住得个破烂房房,解放后温饱不是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活更是翻了一番。村里修通了路,硬化了街道,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还给老百姓缴上了医保、养老金……”一路跟随着李富珍,记者来到了马坊村。

硬化通村路、蜿蜒青石板、淙淙小溪流。远山绿树掩映,村中牛羊成群……过往偏安一隅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一幅物丰人和的幸福新村图景。

马坊村是畜牧大村,全村共有500多头牛、2000多只羊、300多头猪。61岁的村民刘全珍就是靠养牛带着全家人“坐”上了“幸福列车”。

“属牛人养牛就是‘牛’!”村里人经常这么打趣刘全珍。

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和妻子刚刚从山坡放牛回来,一脸疲惫但热情满满。

“记得可清楚了,那是2014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全珍说。之前几年,全家人日子过得紧巴更拧巴,家里生计全靠种地勉强维持。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刘全珍一家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逐渐拓宽。

“2015年的时候,只有五六头牛,现在已经发展到六七十头牛了,其中二十多头母牛。家里还种着20多亩玉米、土豆、谷子。”相比刘全珍的不善言辞,55岁的妻子段林英侃侃而谈。

“乏得死了,黑夜十二点也睡不下。”

“可往死受(罪)了,38岁我才生的二儿子,不受咋呀。多亏现在的扶贫政策好,还给我们交着医保,只要我们自己再努点力就有钱花,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啊,累并幸福着!”

在村里的瓦窑沟河河畔,正在出门倒垃圾的李兰贵迎了上来。

“我今年80岁了,我们小时候生活不好,说起来呀真能流下泪了。”

“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共产党真好,对老百姓了真好。吃的穿的都好。真的是到死也说不下共产党的个不好。”李兰贵声音哽咽,泪眼汪汪。

那一份感恩与幸福倾泻到了每一个马坊人的心里。

“农活不忙的时候,我就叫上几个村民,背上竹篓,去白龙山上采药。日子不愁哩!”李富珍不忘告诉记者。

文旅绘新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白龙山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是一代代马坊村人的梦想与愿望。

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马坊村人正用新时期的“三张名片”绘就文旅发展新蓝图。

【名片一:特色景观村道——水街】

“今年我们马坊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明年准备沿着村后的瓦窑沟河,建一条特色‘水街’,图纸都已经设计好了。”

“‘水街’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定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李富珍和记者聊天时,满腔的激动与兴奋。

“水街”要突出原生态乡村风情,河塘养鱼,两边种花种蔬菜,让人漫步其中,感受真正的田园风光。

“新盖好的村委对面再修一个游乐园,到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就不一定非要出去打工了。待在家门口,吃喝不用愁。”李富珍补充道。

【名片二:特殊指尖艺术——面塑】

在白龙山游客服务中心展示台上摆放着一件价值500元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这件作品出自马坊村妇联主席赵军连之手。今年41岁的赵军连是马坊面塑的领军人物,是“岚县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在县城的易居苑小区,赵军连有上下两层共220平方米的工作室。

“这是县委县政府扶持给我们的,特别感谢,特别开心。”

当记者走进面塑坊时,赵军连正在专注地雕琢着。“今天刚有人给我打电话,订制了五个,这两天要加班加点的做出来。”“一会儿我们马坊的姐妹儿也过来帮忙,有钱大家一起挣嘛!”赵军连乐呵道。

在赵军连的带领下,马坊面塑小组正意气风发地传承着这一特殊的指尖艺术。

【名片三:特别乡村体验——农家乐】

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必不可少。

五间别致的小木屋,三间宽敞的大平房,鸡狗鸭鹅,瓜桃李果……今年7月18日,白龙山下的第一家农家乐“山里人家”应运而生。

“现在已经投资43万元了。11月底的时候,准备再建两个大棚搞采摘,种上草莓、西瓜、山楂等一些反季节果蔬,冬季就要来临嘛,采摘会火起来的。”“山里人家”老板刘柏林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了信心。

“明年开春的时候,引进孔雀、鸵鸟、梅花鹿,再建4个蒙古包,这样就更像模像样了。”

温暖的小木屋里,刘柏林正在翻阅他的新书《你的格局,决定你的结局》……

采访完毕,原路返回,抬眼望去,层林尽染,秋色正浓,温暖的阳光拥抱着整个村庄,在这抹温暖中,马坊村人铭记着党恩党情,奋力开创着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