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一腔真情到如今

□ 雒小平

2022年01月11日 09:09:36 编辑:

值此《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之时,回顾自己对《吕梁日报》一往情深的经历,并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向她表达深深的祝福,心里止不住荡起“幸福如斯,夫复何求”的层层涟漪。

一见钟情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一天,随社员们去粮站送公粮,看到有人拿着一张报纸说着什么。上学时就喜欢看报的我赶紧凑了过去,发现他们拿的是一张小版面的《吕梁通讯》,上面刊登着一篇文章,标题十分醒目,叫《五四放歌》,标题下面一行字是:“西侧薛生芳”。

西侧公社与我们坪头公社土地相连,村庄相望,自然条件相同。薛生芳是西侧公社的一名村小学老师。那时候,乡下人大多不识字,平时写封书信都要投奔人,在他们的想象中,投稿登报、著书立说,那是戴着眼镜、住在城里的大知识分子们的事。这个神话居然被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打破,不能不让人感到石破天惊,不可思议。

早在读初中时,我们班里就订有报纸,但总感觉那就像天北京一样遥远,普通人的文章要登上去比登天还难。如今,白纸黑字,真切切的报纸就在眼前,活生生的作者就在身边……忽然间,仿佛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轻轻地触动着。从此,文章的题目、作者,以及那张飘着油墨香味的《吕梁通讯》,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久,我到呼家山、赵家山两村合办的七年制初中当民办教师。书籍奇缺,生活枯燥,幸亏有了学校订的《吕梁通讯》《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份报纸,使我得以打发课后的无聊。其中,我似乎对《吕梁通讯》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种情愫,在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那刊登在上面的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给了我多少奢侈的享受!

乡村的夜晚格外漫长,《吕梁通讯》犹如闪闪跳动的火苗,照亮了漫漫长夜,也温暖着我在土窑洞中那段寂寞的时光。

狂热追求

恢复高考后,我考取公办教师,调到了公社最大的学校坪头中学。

这时,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徐徐拉开了序幕。就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头一年,坪头公社蓖麻获得了大丰收。秋收结束后,满怀丰收喜悦的农民,肩挑背扛到粮站售卖蓖麻,公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人欢马叫的动人情景。联想到包产到户后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不仅能够自主经营生产,也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我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坪头公社今年蓖麻获得丰收》的报道,寄给了离石人民广播站和吕梁报社。

两家媒体很快就采用了我的稿件。这是我第一次投稿。听到自己的稿件变成了声音,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我激动得无以复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次投稿成功,激发了我巨大的热情和狂热的动力。为了多写稿件,我跑遍全公社的机关、厂矿、农村去采访,常常在煤油灯下用功到深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开阔视野,我还节衣缩食,自费订阅了《语文报》《吕梁报》《山西农民报》等十几种报刊,报纸刊物堆满了大半个办公室。那时感觉有了报纸就是有了“星辰大海”“春暖花开”,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当时《吕梁报》虽然还是小报、周三刊,但它的社会影响特别大,拿着《吕梁报》采访本去采访,所到之处尽是羡慕的目光,自己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由于山区交通条件差,每期报纸往往要迟上两三天才能送来。因此稿件寄出后焦急的等待,见报后怦然的激动,就像是和恋人约会,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

说到这里,特别要感谢时任编辑高秋荣,我的每一篇稿件,都凝结着老高的心血,正因为有了他的精心修改、悉心指导和关怀,才使我成为发稿量很多、声名远扬的“模范通讯员”。

那段激情燃烧、光环笼罩的青春岁月,成为我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宝贵财富。

真情不改

1984年,我考入吕梁地区教育学院。二年后,我从教育学院毕业,调入离石第三中学。

环境的改变,往往会改变人生前行的轨道。新的学校规模大,班容量大,工作头绪也多。但这并不能疏远我对《吕梁报》的感情,尽管身边图书琳琅满目、报刊眼花缭乱,但我依然对《吕梁报》情有独钟。人到中年,不知不觉喜欢上了散文,《吕梁报》文艺副刊上的散文,自然成了我的最爱——高丽萍的潇洒大气,王亭亭的亲切自然,李够梅的婉约隽永,各具特色,自带神韵。我把它们仔细收集起来,视若珍宝,那些纯净优美的文字,赏心悦目,浸润灵魂。

期间还发生过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一次一位领导带着记者、领着孤儿来上学,得知记者来自《吕梁日报》,我二话没说,当即批准孩子入学,最大限度地减免了入学费用,并与那位记者建立了绵延至今的深交。另一件是,2003年我的老家受惠于“村村通”政策,解决了历代以来的出行难问题,乡亲们嘱托我找找报社报道一下这件大喜事和他们的喜悦心情,我求助《吕梁日报》记者雒晓利顺利实现了乡亲们的心愿。

我心依旧

2009年,我告别工作岗位“内退”赋闲。适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应邀参加了离石区不可移动文物田野调查。不久后,得区文联白斌斌主席和市作协韩思中主席的抬爱,先后担任《石州文艺》和《吕梁文学》责任编辑。期间又幸运结识了《吕梁日报》副刊部主任李够梅和离石文联作家李迎兵、李心丽等文友,得益于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我从《石州文艺》发表散文特辑开始,短短的几年间在《吕梁文学》和《吕梁日报》发表散文上百篇,走过30多年人生旅程,我又回到了给《吕梁日报》写稿的轨道。

2016年,《吕梁日报》招聘审读员,机不可失,我闻讯匆匆前去应聘,幸得时任社长郭银屏、总编梁琪玲等领导垂青,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审读虽然是个不起眼的职务,做的也是“幕后”的工作,但职责没有贵贱,能成为报社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愿已足,能为报纸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