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特殊的“父亲节”

□ 薛锦红

2022年01月26日 09:46:14 编辑:

在寓意“团圆”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许多常年在外奔忙的游子都想着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我年逾古稀的父母却在一个月前远赴千里之外的上海,去照应弟弟家的孩子。

自2021年7月中旬单位搬迁到新区后,我每天中午跑到离单位不远的父母住处,一边蹭吃蹭喝,一边与父母得空拉拉家常。但自父母去上海后,再回到父母住处时,只剩孤影为伴。不觉地,想起了四年前的“父亲节”陪着父亲过生日的情景。

2017年6月18日,是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较广的“父亲节”。这一天,也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恰逢父亲六十五周岁生日。当日下午,作为父亲的儿子,我们一家从县城回到农村老家,陪着父亲一起过了一个“父亲节”和他的生日。同行的,还有我的妹妹。

一年一度的生日,需要仪式感。所以,在与母亲事先沟通后,我们按照农村习俗,父亲生日当天的主打“宴席”是枣糕加农家汤面。

下午七时许,当我们抵达老家时,近几年一直腿病缠身的母亲已经做好了枣糕,正在准备做汤面的食材。而父亲还没有回家,他正在地里侍弄他的庄稼。

父亲曾是吕梁钢铁厂一名炉前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当我上大学前后,在企业因经营困难停产后,失去了“铁饭碗”的父亲,又拿起农具,做起了“农民”。农家出身的父亲,对农活儿并不生疏。老家村里的母亲以及我们姊妹几个的十几亩口粮田,颇有几分经济头脑的父亲每年都会种上几亩西瓜、甜瓜、西红柿之类的经济作物,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每年的收成还足以供我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一家人的开销,生活也还过得有滋有味。

2013年,已届退休年龄的父亲终于领到了退休金。尽管企业职工的退休金远没有公务员高,但恰好给弟弟上大学、读研究生的开销救了急。许多亲友常在闲聊中说,命也,运也,你父亲就是有这样的福气!我诚以为然。

2016年7月,一直攻读天津科技大学本科、硕士的弟弟,在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天津一家食品企业,挣上了自己的薪水,并于2017年4月结婚。按说,在许多市民的观念里,在儿成汝就后,已经拿上退休金的父亲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父亲仍然在十几亩口粮田里勤耕不辍。

将近天黑时,父亲终于扛着农具、背着一身尘土,走进了院子里。看到我们,父亲露出了笑意。

待父亲收拾停当后,爱人拿出了她给父亲买回的两套衣服让父亲试穿,这使得我有点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愕然。什么时候买的呀?其实,在我们这个小家,父母从未将我的爱人当外人看,我的爱人也从未将父母当外人看,反而是我这个做儿子的,他们之间有些事,反而是“瞒”着我的。就如送父亲的那几件衣服,直到父亲试穿时,我才知道。

两套衣服,其实是三件。依爱人的思路,一套是“工作服”,一件上衣,一条裤子,是让父亲下地干活儿时穿的。另一套是一条裤子,是让父亲外出或走亲戚时穿的。

妹妹熟知父亲喜好抽烟,便在回老家的路上买了两条“哈德门”,同时称了几斤鸡蛋,几斤甜瓜。

远在天津的弟弟,不光记着父亲的生日,在知道父亲这几年受失眠困扰后,便通过快递,在父亲生日的前一天,寄回了一袋枸杞。

懂事的儿子,在“父亲节”前夜,给他的父亲——我,精心制作了一个“父亲节”祝福卡,挂在了我的衣服上。我是在早上起床后很意外地看到的。下午一同回老家时,儿子还给他的爷爷——订制了一份小蛋糕,买了一个西瓜,并在父亲试完衣服坐定后,给父亲戴上了生日帽,并将蛋糕切开,给他的爷爷喂上一口。

“生日宴”备好了。一碗碗汤面飘散出久违了的浓郁的乡村味道。枣糕,是父亲的最爱,也是我们家过生日的专“宴”,一刀切下去,一条红黄均匀相间的枣糕便躺在了案板上,红的是枣,黄的是软米面。一家人便围坐在炕头,在碗里加上一些小葱、黄瓜之类的农家自产的绿色小料,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我是幸运的,我珍惜这份与双亲共有的幸福生活。我更喜欢这样辈辈相传的孝老敬老家风!近年流行这样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我以为,陪伴,是做儿女最起码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