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三川河随笔

书案石头记

2022年02月20日 10:29:20 编辑:

□ 吕世豪

麦收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

快到村口,老远就看到那棵老杏树枝头缀满半黄的杏子,沉甸甸的。杏树下,有几颗石头正在打盹。我走过去,拍拍它们肩膀说道,诸位醒醒,我给你们朗诵我刚写的一首短诗:“就是这一树杏子/昨天还是酸的/今天就变甜了/一秒钟前还是酸的/一秒钟后就变甜了∥去年也是这一树杏子/该酸的时候还是酸的/该甜的时候就变甜了/一如既往”。那些石头先是眯缝着眼睛,无精打采地瞅我,听着听着就笑了,精神头也来了。于是我坐了下来,跟石头们唠起了村事……

那次告别故乡,我在那棵树下,挑了一颗石头带回京城,认认真真地摆上我的书案。这颗石头长得虎头虎脑,它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成了我的伙伴。很远的是故乡,很近的却是这颗来自吕梁山的石头。这石头肯定是乡间最普通的风景,却是乡村最智慧的一位老者。

它历经沧桑,最熟悉故乡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随时能给你启迪与教导。只要跟它坐坐,你会通晓许多的遗闻掌故和世理乡俗。石头也是故乡的灵魂,与之面对,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常常是它灵光一闪,你的灵感之门就会开窍,笔下就会涌现一篇一篇精美的短诗或散文。

去年二月,我开始涉足口语诗写作。不到半年就收获了166首新作,其中59首很快在国内网络平台发表,让我的创作激情再度进入井喷。这些短诗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多是在这颗石头的眼皮底下写成。最多时每天要写到四首五首。比如一首叫作《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写作时间只用了十几分钟。

全诗如下:“丈夫到井冈山/旅游去了/第三天/就从黄洋界/发回一组照片/只见他穿一身/灰粗布军装/头顶的八角帽/缀了一颗红星/威风凛凛/妻子看着照片/走进了厨房/嘴上哼起了/十送红军的曲子/就连出门遛弯儿/曲子都挂在嘴上/只是在冲澡时/才换成了/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晚上做梦/那红军哥哥/果然就站在眼前/他向妻子/敬了个军礼/帅帅地说/解甲归田了/军装也已脱掉/还乡时/又换上了/出门时这套衣装”。这首诗很快就被《诗快报》采用,评价挺好。当我把诗作向石头展示时,石头咯咯地笑了,说真还写出了新农村的味道。

这些年写诗,每遇能源枯竭或心中困惑的时候,我就会面对石头静坐片刻,要么无言倾诉一番,要么摸摸它的脑袋,摸着摸着,灵感就来了,题材就有了,一首一首诗歌就会从笔端流淌出来。现在我的手头,还有《正是瓜棚听雨时》《从酒乡出发》《寺内有一池碧水》《故乡的歌谣》《2021.我的口语诗》五部诗集,等待付梓,它们都是在这颗石头的监督陪伴之下,像深山里的溪水,一首一首地唱着跳着漂击而来的。

我和这颗石头,都来自黄土高原,来自吕梁山中,相互都称老乡,都有共同的乡愁。但一颗石头不足以容纳我的整个乡愁,它只是乡愁的一个支撑点。在它烦躁的时候我也烦躁,在它困惑的时候我也困惑,在它流泪想喊的时候,我也流泪我也想喊。有时心里难活,我就摸摸石头,摸着摸着故乡就近了,淤积心头的诸多风呀雨呀,冷呀暖呀,烦呀躁呀,霎时就会卸去许多。

去年,我曾创作过一组《故乡的歌谣》。当我写到“一件穿不破/弄不脏的旧衣裳/从呱呱坠地/到落叶归根/故乡这件衣裳/一直披在游子身上”,写到“年轻的时候/每喊一次故乡/故乡就颤抖一下∥老了的时候/每喊一次故乡/声音就颤抖一下”时,竟然热泪盈眶,不能自己。此刻我看书案这颗石头,也是水湿湿的。石头也想家了,也和我一样流眼泪了。仔细想想,人一老了,也就成了一块安静的石头,不声不响地蹲在那里。我跟石头,如同结在枯蔓子上的一对野葫芦,我吊在书案的这头,它蹲在书案的那头,各自抱了双肩,靠拢取暖。

这颗来自吕梁山的石头,是我从故乡请来的亲戚和贵客,慢待不得。孤独发呆时想它,外出办事时想它,逢年过节时更是忘不了它。想想它或摸摸它,心就踏实了许多,也暖和了许多。

来自故乡的这颗石头,既有它永褪不掉的石性与坚强,也有老区人的憨厚与柔软。它来自大山深处,自然也熟悉回乡的路途。真担心哪天它烦了腻了,发脾气了,会站起身来,招呼也不打就离我而去,到村口那棵老杏树下,找它的朋友去了。

视频推荐更多>>

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