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雅俗共赏

◇戏曲艺术漫谈8

2022年02月13日 14:55:39 编辑:

□ 梁镇川

相对于小说、诗歌、散文来说,戏剧似乎属于俗文学范畴,尤其是呈现于舞台的剧目,必须具备大众化、观赏性、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观众构成戏院、剧场。就是说戏是给众多观众看的。这众多观众的构成很复杂,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有文化的,有没文化的,甚至还有文盲不识字的,有懂戏来看门道的,也有不懂戏来看热闹的,而最基本的观众,大多数是一般群众。这就给戏曲带来一个大众化的普及问题。要适合如此参差不齐观众的口味,让不同层次人都能坐得下来,看得进去,欣赏得了,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明代大戏剧家李渔说过,“传奇(指戏剧)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孩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然而,戏曲的这种“浅”,决不是寡而无味,俗不可耐,而必须既通俗易懂,又有情有趣,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高雅而不晦涩。要做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唱词道白明白如话,场场有看点,处处有趣味,引人入胜,动人心弦,让观众在不经意间,随着剧情的发展,同悲同喜,同爱同恨,同愁同怨,以至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激荡,才能达到戏曲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加之戏曲是一次性、一遍过的瞬间艺术,观众投向舞台的注意力十分短暂,也很容易被分散。想想,观众一边看字幕唱词,一边看舞台表演,一边思考欣赏,如果偶见一句晦涩难懂的唱词,或演员咬字不清的道白,观众就会停顿下来思考;殊不知观众停下来思考之时,台上剧情还在像流水一样逝去;等观众回过神儿来,剧情早不知进展到哪里!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欣赏效果;而一但观众分心戏外,便坐不住,看不下去,结果是离开剧场。李渔说:于浅显处见才,方为文章高手。戏曲的唱词、道白,正是需要“于浅显处见才”,于平淡处见精彩。这句格言,确应成为戏曲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的艺术追求。

晋剧优秀传统戏《打金枝》,正是一出雅俗共赏、久演不衰的好戏。其大众化、观赏性,起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世理、国法、人情,与宫廷君臣伦理和民间家长里短,融为一体,用民间解决女儿与女婿矛盾的办法,化解皇家公主与驸马的矛盾,主题具有大众化品格;二是行当齐全,须生、青衣、小生、小旦、黑头、老旦、小丑齐备,特别是开场的满床笏拜寿,红光喜气,热闹有趣,煞是好看,确是剧团每到一地演出,开台露把式的唱功戏;三是经编剧、导演、演员三度创作,剧情起伏跌宕,唱词精准生动,还没有哪一部戏能像《打金枝》一样,所有唱词一韵到底,真是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

视频推荐更多>>

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