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杜牧是否去过塞外受降城?

□ 吕世宏

2022年04月02日 10:55:02 编辑:

1986年于一先生的《杜牧行踪考辩与清明诗》一文认为,杜牧去过边塞河套地区,北上途经太原,游览了山西陕西北部长城一带,然后通过并州汾州太原道返回长安。于一的这一观点证据比较单一,所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加之缪钺《杜牧传》否定杜牧来过山西,否定杜牧别集诗歌的真实性,于一的观点被堙没不闻。所谓孤证不立,指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于一考证的杜牧来山西论证之所以没有影响力,原因就在于“孤证不立”。

一、杜牧山西之旅的发现过程

缪钺先生早在解放前就开始研究杜牧,1980年缪钺《杜牧年谱》出版,缪钺认为杜牧二十五岁东游,仅到陕西同州澄城县即返回长安,没有进入山西。1982年刘集贤、文景明撰文认为杜牧来过山西,以《并州道中》一诗为证。1986年于一撰文表示支持汾阳并且提出了杜牧游山西陕西北部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岁之间。1989年西北大学学报刊文认为《并州道中》是杜牧在陕西同州澄城县所作,还有一些专家干脆将《并州道中》说成是许浑作品。《杜牧年谱》宣传杜牧没有来过山西,缪钺也公开讲话表示《并州道中》等诗歌不是杜牧作品。众口铄金,于是杜牧没有来过山西的观点被广泛宣传,普遍接受,成为山西学者难以突破的一座火焰山。1986年后山西说保持沉默,而安徽池州说大力宣传,遂成主导舆论。

2002年笔者查阅史料,在《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与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中认定杜牧中进士之前来过并州汾州,引用白居易“并汾旧路满光辉”,说明杜牧北游并汾的动机是考察李唐起义旧地和郭子仪崇拜。并且找到大量新证据:杜牧《云梦泽》“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始终郭汾阳”,在杜牧心中,郭子仪比助越王成就霸业的范蠡还要伟大;杜牧《长句四韵》“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诗中“斗间紫气龙埋狱”和“戍楼吹笛虎牙闲”就是对西河古城的描写,西河即今汾阳市。《过田家宅》“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这里的安邑正是唐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太原的路线是蒲州(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就在蒲晋之间。更重要的是利用历史气候的观点,发现“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的历史记载。2008年找到了明清杏花村题诗数首。

2013年《山区经济》发表《杜牧曾祖父曾在汾阳任西河太守》一文,为杜牧旅游山西说找到了更为得力的动机,山西日报对此给予关注,做了新闻报道,随后山西电视台做了采访。

2013年笔者在山西电视台提出杜牧春游潞并汾的线路图,在《汾酒文化》发布了《杜牧〈清明〉诗历史背景》一文,首次关注杜牧游说昭仪节度使刘悟来到长治的历史事实,初步理清了杜牧山西之行的前因后果和沿途路线,用事实说明了杜牧来过山西。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都给予了关注报道。举证杜牧《感怀诗》以及《上泽潞刘司徒书》等诗文,发现了杜牧年轻时游山西的一些信息,据此作者推定杜牧二十三岁的时候曾经北游山西,其路线是从上党北上太原、再南下汾阳。一路上,杜牧创作了《并州道中》、《清明》等诗歌。杜牧游山西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当时上党昭仪节度使、太原河东节度使,动员他们出兵统一河北三镇割据势力。

2018年清明节《生活晨报》发表《〈清明〉中的“杏花村”就在汾阳——宝历元年杜牧春游潞并汾》一文,笔者再一次详细论述了杜牧的潞州并州汾州之旅细节和具体时间,用翔实的佐证说明杜牧确实在宝历元年游历了山西太原,由太原南下汾州的观点和大量证据,获得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牧杜文玉以及十几位全国著名学者表示承认杜牧来过山西汾阳。

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唐诗中长安-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兼谈杜牧北上游边的经历》一文,不仅确认杜牧来过山西,而且认为杜牧沿着太原道走的更远,认为杜牧此行从太原深入到了包头西北的受降城,又从受降城南返太原,然后才经太原返回长安。而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杜牧《游边》一诗里出现了受降城代号“拂云堆”。

那么杜牧真的去到了塞北受降城了吗?受降城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杜牧塞外之旅新研究

结合于一老师和石云涛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杜牧漠北旅行是存在的,但是杜牧漠北旅行的时间与并汾游的时间不同。除了《游边》诗提到了受降城“拂云堆”,《边上闻茄》里提到“苏武牧羊、塞垣、胡雏、黄沙”等塞外风光外,笔者又找到了一些新的佐证,廓清了杜牧塞外之旅。

笔者提出,杜牧漠北之行的时间大约在大和二年(828年)。杜牧该年三月考中进士,随即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九品京官,在门下省负责校对文书,很快又转为“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八品下官。唐代中央十二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左武卫为其管理机构之一。塞外的受降城隶属振武军节度使,隶属关内道。根据杜牧所写数篇巡边诗歌来看,作为兵曹参军的杜牧存在外出考察巡边云州北部振武军的可能。杜牧有《押兵甲发谷口寄诸公》即是当时外出巡边的佐证之一。

杜牧巡游漠北振武军的时间是夏秋,身份是左武卫兵曹参军,证明其夏秋季巡行塞外的诗歌有以下几首。

其一,《游边》:“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拂云堆”说明此次旅行来到了中受降城(今包头北),而“马前”一词说明这时候的杜牧巡边有马骑,不是一位普通游客,而是一位公务巡差。该诗创作时间是可能是初夏,边草尚未返青,也可能是初夏漠北的春天来的很晚。傍晚杜牧悠闲的骑马走过中受降城,欣赏着茫茫黄沙,这时候矫健的射雕骑手前来问候。早于杜牧的李宣远有诗《并州路》曰:“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杜牧《游边》一诗似乎受其影响。

唐代朔方军北部与突厥部落在河套地区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武后时期张仁愿将军既定漠北,于黄河北岸河套平原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保卫北疆。?中受降城即建在拂云堆上 ,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故址在今包头西北。东受降城则在今托克托,唐玄宗以来在东受降城一带设立振武军节度使,管辖附近诸州,包括中受降城。振武军节度使初设东受降城,后来迁往单于都护府(今呼和浩特市南)。812年黄河大水淹没了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尽管后来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

其二,《边上闻笳三首》曰:①、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②、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③、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该诗一唱三叹,非一日感受,乃是作者在塞外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的感受。作者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思念,说明杜牧不是短暂旅行,而是停留了一段时间。“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这里一年见不到杨柳树,只能见到茫茫沙海,野草荣枯,说明“边上”地在大漠。“春风吹不散”一句引用了李白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该诗与《游边》一诗创作时间颇为接近。

其三、《赠猎骑》: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首诗赞美了边关骑士的英武,是作为一名下级军官来欣赏战士的。

其四、《青冢》:“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峨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青冢昭君墓,在振武军附近,登上青冢南望黄河西望胭脂山,这是杜牧去过青冢的切身感受。

其五、《边上晚秋》: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史料记载,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大青山),说明杜牧确实在中受降城居住了比较长的时间。

其六、《花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首咏史诗,一说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为黄州木兰庙题的。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然而该诗提及拂云堆、明妃等塞外景点,似乎也是杜牧游边时所写。

其七、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该句也是写振武军驻地河流叫金河。

以上例证说明,杜牧确实漫游了边塞。由于缺少记载,缪钺写《杜牧传》的时候并没有深入研究杜牧青年时期的生活。杜牧的漠北之旅,是作为一名下级军队官员身份出现的,大概在边关停留了数月时间。杜牧从夏末到秋天一直停留在振武军,九月后从太原道返长安,因为有驿站服务,所以他很快回到了长安。杜牧来去振武军之所以必走太原道,一来振武军在太原正北,二来河套地区黄河泛滥渡河不易,所以唐代前往塞外多走雁门关,或者汾州金锁关出偏头关。杜牧的漠北之旅,怀着投笔从戎的情怀,但是在漠北数月感到等级森严的军旅生涯也无所建树,于是选择离开,这也是他不愿提及此段经历的原因。

杜牧巡边从太原道归来,正赶上祖父好友沈传师外任江西观察使,招募杜牧随行,于是杜牧迁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从此杜牧长期生活在江南,开始了温暖的诗意的十年才子生涯。

结论,杜牧两度旅游河东道(今山西)三次过汾阳,第一次是以一位求学书生的身份前来干谒长治昭仪节度使,春游山西,孤身苦旅潞并汾,写下了《并州道中》和《清明》《感悟诗》等苦旅诗歌。第二次是以一位下级军官的身份在夏秋季节经太原道北出雁门关,巡查塞外振武军节度使,写下了《游边》《边上闻茄》《边上晚秋》《赠猎骑》等诗篇,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情调,也慨叹了塞北的冷落荒凉。这次北上春天途径汾阳,南下深秋再一次途径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