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安国寺与于成龙

□ 刘汉斌

2022年04月27日 08:42:28 编辑:

前年国庆,我和家人经离石回临县,顺道访安国寺。

在离石西下高速,沿三川河行不远便右转上山,绿树相迎,民居错落其间,甚为雅致、古朴、安静。循山路上山,经一小门洞,豁然开阔,便是安国寺了。

古寺坐落在离石含煤盆地鼻状构造西缘山坳中,基底出露的虽是寒武系中下部地层,却因火成岩的侵入呈现浅变质现象。山崖下部因泥岩的阻隔,在寺后有出露一股泉水,为上部基岩裂隙水。泉水清冽,中有游鱼。于黄土山谷中间,颇添几分雅趣与灵动。

安国寺初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原名安吉寺。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 年)改名为安国寺。历史上的安国寺正如所在地永宁州一样默默无闻,直至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永宁人于成龙的到来。史载公元1651年—1656 年,于成龙在安国寺苦读六载。安国寺因于成龙而闻名,现今的安国寺,保存的大部分建筑也都与于成龙有关。寺中碑记记载,于成龙未达时,厌城市之嚣,沙霾之蔽,苦读于寺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因寺而得道,寺因人而闻名。六载山寺时光,于成龙素衣斋食,清心寡欲,吟风沐雪,致学经典,立志“吾儒治经须惜分阴以砺其学”,以“读书宜明行术,不徒虚声以盗名誉”为读书目的。六年晨钟暮鼓、清净素斋、远离尘嚣的生活锻炼了于成龙的意志,磨炼了他的心智,也为他日后的俭朴生活打下了基础。六年,是我国目前博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的上限,也可以理解为,经过六年苦读,40岁的于成龙在安国寺完成了他的“研究生”学业,拿到了心学与经学“博士学位”,顺便还修了第二学位——佛学。于成龙在这里完成了他人生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一介儒生到经世致用的转变,是从求官到做事的转变,是从温饱到天理良心的转变。“优昙曾记梦中餐,山寺日高柏水寒。云绕佛龛常五色,香飘精舍比芝兰。生平未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四十年来魔障尽,好教拂袖紫霞端。”多年后,官至两江总督、功成名就的于成龙仍然对安国寺的这段苦读经历记忆犹新。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4岁的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44岁,在现在看来,也许还正是一个男人干事创业的时候,然在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下,远赴千里之遥的广西罗城绝有可能是个有去无回的差事。然于成龙壮志决绝,欣然前往。经过七年的治理,罗城由一个县城只有六户人家、群盗举发之地变为一个法令严明、百姓安定、秩序井然的王道乐土。如果说安国寺是于成龙思想成熟的地方,那罗城则是于成龙吏治实践成熟之地。按于成龙本人的话说“一生得力,在令罗城”。人的一生,行先知后,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熟与懂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六年清苦卓绝、远离尘嚣的安国寺苦读生涯,是于成龙一生的财富与动力源泉。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之士大夫所追求之三事,也是今之读书、做学问的人一生的三种追求。于成龙44岁出仕,67岁卒于任上。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三次被举“卓异”,政绩卓著、为官清廉,被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官至两江总督、封疆大吏。著作《于清端政书》又为《四库全书》收录,可谓立德、立功、立言,三兼不朽矣。

前几日故人来访,谈起晚清到民国大族之贵族气质与血统。其实所谓血统,不过是先辈们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家风罢了。人一辈子,大致是给后代留不下什么的,如果有,那就是德行、气节了。于成龙一生清修、清廉、治事,不为温饱只为天理良心的品性德操,为于氏家族留下了隐隐的、光辉的典范与气质。据载,于成龙之后的百年时光中,永宁于氏一门成为人才辈出的大族。

安国寺,走进去是寂寞,走出来却是天地。消逝的是时光与名爵,留下的却是昭示后人的气节与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