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汇聚起全面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磅礴伟力

——全市宣传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座谈会发言选登

2022年10月21日 11:57:57 编辑: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10月20日,全市宣传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座谈会召开,来自宣传系统各领域优秀人才、先进基层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他们表示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切实做好理论武装、文化文艺、新闻舆论、文明创建、党史方志、文物活化、网络治理等各项工作,全力开创吕梁宣传工作新局面。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李华强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千秋伟业,万里江山。经过一个世纪的栉风沐雨,一个成立之初仅拥有50多人的小党,已经发展壮大到如今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党组织、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也从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国家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九句话”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支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目标激发前行,党的二十大不仅擘画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在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安全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极为具体的目标要求,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推进祖国统一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奋斗实现中向我们走来。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市委讲师团作为理论机关,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阵地,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围绕中央界定的理论宣讲、中心组学习两大主要职责任务,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普及、思想指引、凝聚共识上当先锋、作表率,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讲透、讲活,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全覆盖,用理论宣传凝聚起全市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吕梁市委讲师团团长)

把红色文化传承好是我的初心使命

□ 梁桂星

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十年来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让我热血沸腾,倍受鼓舞。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关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导向,新任务,新目标,更使我感到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作为一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从艺四十余年间,我立足吕梁,服务人民,风雨无阻,无论大都市的大舞台,还是偏远山区的土戏台,我都会一丝不苟,把最好的演出状态展现给观众,赢得老百姓的喜欢,赢得鲜花掌声。我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是鲜花与苦累相伴,光环与奉献并存。扎根吕梁,心系百姓,满足城乡民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是我对入党誓词的践行,也是我的职责与担当。

二十大召开前夕,我满怀激情,着手整理出戏歌,红色现代戏唱段,经典传统剧目选段共百余首(段),准备结集,面向吕梁推出。旨在配合宣传二十大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传承优秀戏曲文化。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助力文化强市,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举世瞩目,反响热烈,也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十年辉煌成就激励着我,新目标新任务召唤着我,责任感使命感鞭策着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乐于奉献,敢于担当。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声,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作者系吕梁市戏剧研究所艺术总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守正创新中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

□ 赵一飞

10月16日上午,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字字千钧、句句箴言,全面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篇贯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体现了我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执着坚定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战略主动。这是一份有理论含量、有政治分量、有精神能量、有实践力量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对于我们宣传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工作指引,也是具体要求,更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担当。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政治安全特别是国家政权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是以信仰立党、意识形态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潮流,用持之以恒、坚实有力的实践成果持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宣传干部,我们要走稳“赶考路”、答好“赶考卷”,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守正创新中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立足新媒体发展背景,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积极宣传报道工作中涌现出的鲜活做法、典型案例、先进事迹,不断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送学上门”“送书上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离石区滨河街道宣传员)

以更高的热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李晓明

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心潮澎湃,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这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新意满满的报告,是我党今后一段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国家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就,提出了新思路、新战略、新部署,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助力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一定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做好本职工作,下大力气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这块强大阵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宗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吕梁丰富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开展基层组织辅导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艺精品的感召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审美品位,唱响吕梁精神,讲好吕梁故事。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的建设就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有力举措,基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得到持续改善,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学懂弄通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髓,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要求,以精准惠民为努力方向,强化服务供给能力,认真落实免费开放制度,发挥公共文化场馆阵地作用,拓展文化服务内涵,创新公益服务模式,加大数字文化建设,开展线上与线下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提升百姓生活的幸福感,用更多更好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艺术精品宣传吕梁,推动吕梁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系吕梁市文化馆馆长)

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戏剧事业

□ 褚建安

认真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发自内心欢欣鼓舞,倍感振奋。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科学谋划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其中第八部分专门讲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充满感召力和影响力,这部分内容我特别关注。文化不仅要自信,更要自强,只有如此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戏曲文化。

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是吕梁戏剧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十年。吕梁市戏剧艺术研究所是我市唯一一所研究地方戏曲的专门机构,它整合兼容了两个文艺院团。十年来,吕梁戏剧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传统戏曲特有的艺术优势和价值引领、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十年来,吕梁两院创作了10多部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吕梁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2013年10月,晋剧《刘胡兰》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并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2014年6月,新创大型传奇历史剧《辽国公主》参加了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并荣获“优秀新剧目奖”、二度“杏花”表演奖等7项奖。2015年7月1日,现代晋剧《刘胡兰》片段,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了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红旗飘飘七一戏曲演唱会”,为建党94周年作了献礼演出。同年11月,大型现代晋剧《刘胡兰》参加了“历史的足迹,红色的记忆”——山西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舞台剧展演活动。2016年元月,青年晋剧院与上海京剧院联袂演出的《廉吏于成龙》片段,应邀参加了2016年央视戏曲春节晚会。2018年6月吕梁选送的《审姐责弟》等3部小戏参加了山西省青年戏曲演员展演活动。3名演员分别荣获了“最佳演员奖”及“优秀演员奖”。同年12月,原创黄河风情剧《红兜肚》参加了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剧目展演。2019年吕梁选送的6部小戏参加了首届全国金百花小型戏剧戏曲展演活动。6位演员分别荣获了金百花“明星演员奖”及“优秀演员奖”。2020年创排了抗疫题材小戏《逆行者》、脱贫攻坚题材剧目《七星泉》。2021年晋剧《吕梁儿女》参加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2022年晋剧《红桃山》、《盼子》等3部剧目成功入选文旅部艺术司主办的首届晋剧艺术节展演活动。这些剧目的脱颖而出,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吕梁戏剧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思想之旗,汇聚奋进之力,守正创新、奋发进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副经理、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市政协委员)

坚守文艺阵地,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 李心丽

10月16日,我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今后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报告思想深邃,立意高远,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新时代的十年,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作为一名亲历者,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进入新时代的十年,离石文联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八部。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获首届“张爱玲文学奖”,引起中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短篇小说《流年》获“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与此同时,有多部作品还获得各种奖项。长篇小说《狼密码》、中短篇小说集《迷藏》获吕梁市五个一工程奖,有两位作者与省文学院签约,成为山西省文学院第三届、第四届签约作家,有两部作品《命运的魔方》《辛安亭传》列入山西省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以护工为题材的微电影《春风》获2020美丽中国微电影盛典优秀编剧奖。候晋军、郝慎之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美术家安琪、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和平等的作品多次获奖引起较大反响。典型交流材料《发挥地域品牌优势,繁荣离石文艺创作》一文入选中国文联编辑的《新思路 新举措 新成效——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典型案例集》第二集。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目标明确,使命光荣。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投身伟大的时代,要从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奋斗中寻找素材,立足现实,扎根人民,创作一批能传得开、留得住、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讲好新时期奋发向上的吕梁故事。

(作者系离石区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