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头条

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石楼县攻坚决战深度贫困工作综述

2018年12月10日 11:27:24 编辑: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任 昱

通 讯 员 王永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提到这首《沁园春·雪》,就不由地想到了石楼。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因县东的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石楼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深度贫困县份之一。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万户、贫困人口35920人,贫困发生率达36.7%。

“我们要是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土地。”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这样说。为此,石楼县全县上下不断采取精准有效举措,汇聚各方力量,坚决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来,该县完成了累计39个贫困村出列、17550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任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书写着决战决胜的壮丽诗篇。

“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

上下一心共绘脱贫攻坚蓝图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随着脱贫攻坚步步深入,面对最后的“硬骨头”,石楼县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四大攻坚深度贫困机制。建立“一切扶贫工作到支部”脱贫机制。在领办组建合作社、带领发展致富产业、宣传落实脱贫政策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使基层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建立“一切扶贫工作项目化”脱贫机制。把所有的脱贫工作量化为项目,定目标、定责任,确保各项脱贫举措落实更加高效,更有成效;建立“一办一局一中心”脱贫机制。县扶贫办统筹做好协调指导、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成立脱贫攻坚督查局和移民中心,分别负责督促检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和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建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利益共享联结脱贫机制。按照县有主导、村有主体、户有产业的思路,实施了以“金鸡计划、银狐计划”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产业。

顶层设计完善之后,各项帮扶举措就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各方帮扶力量也得以形成更强合力,一项项既具石楼特色又充满群众智慧,还有良好脱贫效果的创新做法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落地开花。

在发展沟域经济上,全县有治理价值的620条沟域治理总体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关于全面推进沟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千家万户治沟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举措。

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上,石楼县成立了医疗集团,启动并运行了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同时依托汾阳医学院在石楼驻村扶贫的有利契机,构建了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汾阳医院“三位一体”的诊疗体系。

在积极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上,依托团中央,石楼县在其直属新闻媒体对该县特色农产品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在北京举办了农产品“五进”启动仪式。同时积极与省级媒体进行对接,大力宣传石楼红枣、蜂蜜、小米等特色优质系列农产品。

……

在不断深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石楼县扶贫的政策体系覆盖完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帮扶体系精准有力,通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蓝图愈发清晰可见。

“村支部”加“合作社”

全新模式助推生态脱贫

石楼地处生态脆弱区,沟壑纵横的1808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小沟壑5700余条,水土流失严重。经过数十年石楼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石楼成为了全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县和全省农民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8%,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80%。如今,每到春夏之交登高远眺,便可见满山树木整齐成片,绵绵起伏的群山绿如大海。

“去年春季挖条带,秋季栽树,连分红下来,能挣个一万多元,除了这,我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6000元,家里还有20亩退耕地,一年能领13000元的补助款,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了。”在和合乡西山村,土生土长的贫困户张保连对记者说。去年以来,和合乡西山村党支部书记贺计平牵头建立造林合作社,全村18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实际上,张保连一家只不过是从“生态扶贫”项目中受益的众多农户之一。在生态脱贫方面,该县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生态脱贫新机制。由村党支部领办,组建造林合作社132个,承揽全县的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合作社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全面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参与“管林”和“用林”,由此就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集体经济“破零”并发展壮大的过程。

与此同时,该县还依托合作社成立了由专业人员、“土专家”、合作社社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和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帮扶队伍,对包地块“嫁接、修剪”,建成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我们村1200亩核桃林通过嫁接改良,五年盛果期后,亩产将达到3000元左右。村里还成立了一支36人的核桃嫁接修剪管护队伍,春夏承揽嫁接改良工程,人均两季收入在1万元以上。”灵泉镇马村党支部书记文三平说。

如今,这种“村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由造林合作社开始,已经扩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程领域延伸。事实证明,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党组织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不愿搬”到“快点搬”

易地搬迁开启全新生活

“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石楼县的真实写照。搬出大山,成了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47岁的是李海旺是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委刘家山村人,尽管自己多年的土窑洞早已成为危房,可要离开自小生长的地方,李海旺打心里不愿意。村干部劝他,“要不你有空了到安置小区看一看,再决定搬不搬?”半信半疑中,他跑到安置点西河湾瞧了瞧,这一瞧,高兴得放了心。“政府把最好的地方给我们住,自己才掏4000块钱,当然要尽快搬出来了!”

李海旺的这句话,说到了和他一样搬出大山的许多乡邻的心坎里,折射的正是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理念。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石楼县通过实施企业就业一批、技能培训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等措施,保障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在石楼小镇安置点附近,设置了“金鸡计划”特色养殖产业和旅游产业,该产业可支持500余名易地搬迁户稳定脱贫;在龙山水岸安置点附近,设置了树德枣业加工产业,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同时优先收购搬迁户的红枣、核桃,可带动400人稳定脱贫。

住到了城里,还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在不经意中悄然开启了“新活法”,这让许多搬迁户欣喜不已,“楼下上班,楼上生活,社区里还有便民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中心,上学、就医都变得方便,以后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石楼县还坚持“人退林进”,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脱贫紧密结合,2017年至2018年,争取退耕还林20.5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9.1万亩,优先规划整村搬迁村符合条件的坡地、撂荒地全部绿化。今年年底,全县的贫困户将实现林业产业全覆盖,1.6万余亩涉及90%以上的搬迁户实施了退耕还林,这样一来搬迁户既获得了政策性收入、林业后续产业收入,也切实解放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