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民俗

交城县传统手艺:“琉璃咯嘣”

2018年12月11日 10:58:15 编辑:蔡晓霞


吕梁市交城县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据记载,交城琉璃咯嘣已有近400年的生产历史,这里生产的琉璃咯嘣因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彩斑斓而全国闻名。过去每逢庙会节日,孩童们吹起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都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声,成为人们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2007年,交城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琉璃咯嘣儿由玻璃液吹制而成,上部细长的空管连通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外平面极薄,噙在口中吹、吸,气流带动薄壳的外平面振动,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所以人们叫它琉璃咯嘣儿。它主要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其制作技术、工艺造型独特,和年画、对联等构成春节特殊的风物风情。

琉璃咯嘣儿的制作严格按照代代相传的配方。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熔化原料炉子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用砖头与黄土砌就,不砌烟囱,不要鼓风,炉台为一长方体,炉膛居中,生火后将上部炉口盖严,只留炉台侧壁正对坩埚的手掌大小的火口,用于沾取玻璃熔液。坩埚呈倾斜状放置炉膛之中,下部有从炉底砌起的砖柱支撑。坩埚也是琉璃匠人自己制作,竖卵形,上部平口,下部平底。对场地要求更不苛刻,无论室内室外都可砌炉生产,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

琉璃咯嘣儿的制作过程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个硬功夫。匠人通过对火候的控制生产出玻璃液,然后沾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最后趁玻璃还软,将葫芦底部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从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

每逢春节,在大街小巷便有人摆摊或手提竹篮出售琉璃咯嘣儿。也有小贩肩挑箩筐游走在大街小巷,他们不需要吆喝,只要口吹咯嘣儿即能招徕少年儿童围观。有的地方则是像卖糖葫芦那样,在主杆周围插上细小竹棍,再把咯嘣儿插在小竹棍上,便于挑选。在如今40岁以上中年人的记忆里,这个物美价廉的咯嘣儿给他们带来过说不清的快乐与满足,提起琉璃咯嘣儿,耳畔就会响起那挥之不去的“乒乒乓乓”清脆悦耳的声音,也唤起了他们儿时尘封许久的往事。

因为琉璃咯嘣儿吹管太细,腔体极薄,吹时用力稍大或一不小心碰撞都极易破碎,有安全隐患,所以家长对孩子玩琉璃咯嘣儿多有节制,故童谣有:“琉璃咯嘣儿,打了没事儿;回家要钱儿,挨了一棍儿。”现在儿童的玩具五花八门,但是那种带着情感温度的手工制品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大机器生产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