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做好“枣”文章 迈向兴乡路

——兴县圪公式上乡发展红枣产业纪实

2019年04月03日 09:45:56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

□本报记者阮兴时通讯员胡慧华

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这里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忙碌着,却总是摘不掉“穷帽子”……这是兴县圪上乡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红枣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凝结着全乡人民的心血汗水,承载着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也让一张张钞票装进了村民的口袋。

上乡地处兴县西南角,距离县城90公里,是全县最偏僻的乡镇,经济较为落后。由于受地形、交通条件制约,人们市场观念滞后,“等靠”思想严重,致使这个纯农业乡镇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该乡镇领导干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为全乡经济发展谋出路。

初见“枣”业成效百姓喜迎丰收年

“我们村97户人,均以红枣为生,好多年都入不敷出,生活惨淡。去年全村迎来了大丰收,全村红枣产量约90万斤,户均收入4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户最高收入达12万元,户最低收入达3万元,年底就整村脱贫了!”程马地沟村小组长李引平喜笑颜开。白家山村委程马地沟村的红枣闻名全乡,是本土红枣加工企业首选产地,全村依托红枣种植,人民稳定增收,实现了整村脱贫。

近年来,圪垯上乡立足实际,找准“枣”业兴乡点,迅速着手,通过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和对贫困户红枣管护技术的培训等工作,实现全乡红枣产值1200万元,亩产增幅10%,人均增收3000元的好收成。目前,全乡已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9600亩,建设有牛家川村400亩的提质增效示范园,进行特色红枣企业1000亩红枣提质增效土地流转工程,实现了贫困户经济林体制增效全覆盖。同时,特邀省农科院红枣专家马光跃教授和省林业技术学院教授对1400余名农民进行了红枣管护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

用好新抓手夯实“枣”产业

今年,该乡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牵引,将“六大举措”作为圪垯上乡振兴产业发展的新抓手。一是继续推动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继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实施红枣经济林灌溉工程,计划2020年底前实施牛家川、芦山焉、大峪口3个沿黄行政村3000亩的黄河提水灌溉工程,同时推动红枣经济林旱井工程的实施,通过合理规划,精准实施,达到涝时蓄水,旱时浇灌的目的,提高红枣亩产,带动农民增收;三是计划发展红枣经济林林下经济,通过种植黄芪、油用牡丹等中药材和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四是计划建设圪垯上乡红枣交易市场,统一管理,管控红枣价格,定价保底销售,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使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五是计划吸引投资商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牛家川村新建1座股份制经营红枣加工厂,通过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充分发展红枣特色产业;六是大力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红枣认证,统筹整合资源,合力打造“兴县红枣”特色品牌。通过这些举措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植枣树,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好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带动农民稳定脱贫致富。

开拓发展新思路加快“枣”业转型

为打开发展新路径。该县将与本土企业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山西晋绥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将在圪垯上乡投资建设1万亩绿色红枣标准化基地及红枣加工升级改造项目,规划流转1万亩红枣林地,新建绿色红枣基地1万亩,新建库房、烤房、冷库等基础设施占地4500平方米,配备大型机器设备5套。该项目的建成投产,经过标准化管理,将生产优质绿色红枣5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实现就业安置贫困劳动力200人,人均稳定年收入3万元,吸收临时劳力80余人,人均收入1.5万元。将有效带动该乡红枣产业高效发展,进而形成黄河沿岸脱贫的主导优势产业。

借助兴县委“2+2+2+N”产业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红枣经济村内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并借助爱心超市、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和带动贫困户发展养牛、养兔等产业,激发人民群众脱贫增收积极性,确保该乡贫困户稳定增收,顺利脱贫摘帽,为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