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旅游

解密青塘——破解前青塘村粽子文化背后的秘密

2019年06月13日 10:15:16 作者:李召和 杜帅 白丹 来源:吕梁日报新媒体部出品 编辑:蔡晓霞

序文

历史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是一段段永不止步的旅程,而奋斗就是长河里那汹涌的浪头,就是旅程中那矢志前行的脚印,远看平淡无奇,近看光彩动人,后人就在这前人耕耘的大地上感受着先辈们劳动和创造的洪恩,并开启着新的希望与新的航程。

吕梁山上鱼米乡

不信你来看青塘

要问青塘啥最好

芦苇海眼粽飘香

这是市委书记李正印在临县前青塘村调研时即兴而作的一首诗,诗的背后,则是一段粽叶飘香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临县前青塘村,用一段视频、一组照片、一些文字,来追寻乡村的历史记忆,破译“粽香青塘”背后的文化密码,解读它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城南十里,湫河西边;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人杰地灵,绿水青山。”这是临县县志对前青塘村的记载,短短几句韵文,道出的是前青塘的悠久与独特、美丽和神奇。

前青塘村因水而名——村中有一泉眼,人称“海眼”,清澈的泉水常年奔涌,汇集成塘,于是前人起名“青塘”。青塘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之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远客和村民。

说起“海眼”,则另有传奇。据山西水文资料记载,青塘“海眼”形成于远古,今日青塘正好地处上古地下河水道转弯处,而河水因被石壁挡道形成蓄水盆地,故而有了泉水长涌不息的地理奇观。即使是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水位也不会下降。就是这湾连绵不绝的秀水,浇灌了方圆千亩沃土,养育了祖祖辈辈的青塘人。

因史闻名——早在元代,这里就有移民入驻并始建“奉天寺”。2014年前青塘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村,2017年被命名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的每一条古巷、每一块地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记录着过往的沧桑。

走入青塘,呈现眼前的是绵延明清两代的古村民居建筑群,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个钟声悠远的年代。这条有200多年历史的青塘老街,见证过那段厚重香远的粽香故事,凝固着青塘人艰辛曲折的奋斗历程。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御前侍卫张旺,某日来临县前青塘看望好友王翊清。王以青塘粽子招待好友。张侍卫吃后赞不绝口,遂带此粽子敬献皇帝,并大获御赞,于是青塘粽子成为特色贡品。王翊清也因粽子牵手皇家,生意越做越大,最终财居显位。据碑文记载,前青塘王家后代还曾捐助官方勤王劳师而获皇帝嘉奖,家势愈富。清光绪年间,王氏十四代传人王佩桁的家产达38万两白银,拥有碛口至白文成千上万亩土地,王家店铺不仅走出临县,开到平遥、包头,更远至北京、天津,成为一时豪富。

如今,置身于村中这气势磅礴的“王家庄园”,感受着那段让人神往的历史印迹,我们不能不惊叹这祥瑞的风水韵律和细节上的精微考究,堪称吕梁商帮发展史和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也不能不感慨,这王家庄园不就是王氏家族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它在用其风格上的沉稳与厚重,向我们讲述着一段辉煌自信的历史。

慢慢走过这灰楼瓦舍的座座古院,聆听着古村老人的娓娓叙述,我们才发现原来整个村庄是由一条主街和六条小巷构成,全村主体呈“王”字造形。村里有24处四合院,其中楼院就有13座,石雕、砖雕、木雕、石狮几乎院院皆有,且保存相对完好。古色古香各具特色的院门上有门当,有户对,有门底柱,有的还有拴马石。四合院皆依山而建,防火防水防匪设施齐全,且有古暗道直通烽火台,登高远眺蔚为壮观。

让人颇生意外的是,古村中央竟高耸突兀着一座西洋天主教堂,高高的尖顶仿佛要剌破蓝天。据村民介绍,这座天主教堂名叫圣心堂,于1915年由意大利神父历时三年建成。这气势恢宏的哥特式大教堂,不但成为临县一大特色历史景观,而且它也在用那独特高耸建筑语言和记忆,向后人讲述着近代的那段国破家落的灰色历史。

因红留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前青塘村曾经是革命根据地,有着不少红色记忆。

1948年,中央后委和西北局在临县驻扎,为新中国诞生做出重大贡献。当时,中央后委的野战医院,就设在前青塘村教堂旁边的古院,这里治好了一位位冲锋在前线的战斗英雄,也送走了一位位为革命流血牺牲的英烈:

民族英雄续范亭病逝于此并在此举行追悼会,后埋葬于青塘,1950年迁葬于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

湖南省原地下党省委书记刘文烈士,也是在此病逝并安葬于青塘,2019迁葬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塘村共安葬革命烈士200余名。至今每年正月,前青塘人闹秧歌首站去处就是去祭拜烈士,祭奠这些不朽的灵魂。

而前青塘野战医院旧址,不正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为独立解放而发出的呐喊与抗争?那高墙上的弹洞和石板古道的印痕,则无不在用生命和忠诚与救亡兴国前赴后继的英魂们一起,谱写和合奏着一组雄宏壮阔的交响。

极具特色的砖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时代的特征和审美思想。

造型独特的石刻体现高门大户,气派威严。

具有时代记忆的标语,记录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倘若恢宏的古村建筑反映的是青塘的兴衰记忆,那么各种文化和民俗就是前青塘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记录。

说起青塘的文化,必须首先从青塘粽子说起。

这闻起来清香诱人,吃起来甘甜糯滑的青塘四季粽,它不但有着跻身皇家贡品的历史背景,在它的背后还深藏着很浓郁的文化寓意:

端午节祝福粽:一双巧手,两片苇叶,三颗红枣,四角金莲,五月端午,六六大顺。

七夕爱情粽:一颗红枣敬老天,两颗红枣结姻缘,三片苇叶做洞房,马莲一扎成家园。

九九长寿粽:心底一枣去杂念,四片苇叶来修行(睡眠、运动、心态、饮食)五颗红枣定魂魄(五戒:贪、怒、痴、怨、慢),长命百岁作仙翁。

青塘村不但粽子寓意满满,青塘的民俗活动更是多彩多姿。

特别是近年连续举办五届的粽叶香民俗文化节,更是把传统的打场、扬场、纺线、织布、擀毡、拉锯等几近失传的传统工艺和生产活动带到游客面前,全方位展示了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独特的历史风物和民俗风情,使那些厚重久远历史记忆又走向复活和新生。

前青塘特有的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区,不仅是劳动场景的再现,更是人们情感的记忆。村中的三位老人为我们展示了柳编的三个重要的步骤。

搓麻绳,几股杂乱无章的麻经过老人的巧手凝成一股。一搓一扯间,气定心闲。

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一推一拉声,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仿佛回到了古老的时光。

居撅,即把“弹熟”的棉花搓成一根根小棉花卷,是纺线的前奏。

打场,把收割下来的谷物放在场院里靠古老的连枷敲击致脱落,村民各站一排,面对面敲击,左边连枷刚落,右边连枷刚好扬起,“啪——啪——啪”的声音,有节奏地回荡在前青塘古村中,仿佛一场悠远的音乐盛会。

擀毡需手脚并用,完成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帘、擀帘子、解帘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十三道工序,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拉锯,这门技艺是祖祖辈辈的传承,也是一种人类历史的见证。

大唢呐一响,悲怆悠扬,是独属于黄土高原儿女的圣歌。

三弦书,二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道情戏,讲述了当代前青塘人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个个动人故事。

民俗婚嫁,不单单是一个家族的喜事,更是全村人的狂欢,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的意义非同凡响。它不仅留存下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信息,它更深藏和表达着代代后人丰富而浓烈的思想和情感:或期盼、或诉说、或祝福、或诅咒,或欢乐、或痛苦、或愤怒、或忧愁、或奋斗、或理想,或感恩,或担当。或是在与天地自然沟通,或是在跟人和社会对话……。所以有专家说,民俗才是最鲜活的历史。旅游的最高境界是民俗旅游。

看今朝,前青塘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村里不但新修建文化大戏台,而且规划和修建了文化广场,并对广场实行绿化、美化、亮化,为全村群众营造了一个休闲健身、文化传承的广阔道场。那广场戏台和文化广场,以其坦坦荡荡的昂扬与奋发,坚定地传递着一个新的时代,一群新的青塘人,复兴祖业,再创辉煌的志向与豪情。

倘若文化是一个村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那么产业就是一个村庄对理想和目标的追寻。

炽热的六月里,青塘村中感受到的却是微风拂面。青塘“海眼”里天然优质水资源,孕育着400亩品质优良的茂密芦苇,漫天青翠欲滴的芦苇,在风中曼舞轻扬,绿浪滚滚,用芦苇叶制成的粽叶色泽墨绿、叶宽肥厚,是青塘粽子的“基础香”,也是最代表前青塘产业的“发展绿”!

青塘糯米则更是体现了青塘粽子的风味与“神奇”。青塘村黄土高原为数不多的水稻种植区。吕梁山里为什么独独仅有青塘种稻?这里边又深藏着一个传奇故事。据记载,光绪年间,王家第十四代传人王佩珩因感家乡水文条件甚好,觉得适宜种稻,于是带种回乡,一试成功,从此开始大面积推广,并在周边形成影响,出现了“高原有稻田,盛景如江南"的北方奇景。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又实施稻种改良,于是青塘稻成高原名稻,与晋祠稻齐名,如今每斤市场价达十元以上。

上有天堂,下有青塘,青塘粽子,天下飘香。工艺独特的青塘粽最终奠基了青塘的特色产业。青塘泉水+青塘糯米+蜜浸大枣+鲜嫩苇叶+日蒸夜煮,这每一个独特而又考究的环节,使青塘蜜粽成为前青塘村闻名全国的王牌产品,其中蜜浸大枣粽的特色工艺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个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久久难忘。

青塘的历史和当代特色物产远不止古村、民俗和粽子,让青塘人自豪的还有青塘餐饮、青塘蔬果、青塘石磨、青塘苇编……近年来在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前青塘村人凝聚共识,发展产业,各类传统手工和特色产品助推历史文化资源变身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他们以粽叶香民俗文化节为龙头,整合带动了粽子加工、古村旅游、红色旅游、苇编工艺、水稻种植、鱼塘垂钓、农家餐饮,大棚采摘、水上乐园、食醋生产、石磨产销等十余个产业集群。产业,让沉睡了近百年的青塘,迎来了再度辉煌。

蔬菜大棚产量喜人,前来采摘的人群再创新高。

小石磨的原料麦饭石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再加上工艺精良,被称为“前青塘三大宝”之一。

使用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集于一身的小石磨深受大家喜爱。

前青塘村的农家乐吸引了来前青塘观光旅游的人们来这里吃饭、歇息。

鱼塘垂钓将成为发展前青塘娱乐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站在前青塘,目及之处,一片芦苇,几方鱼塘。而汩汩作涌的清泉,阡陌如镜的稻田,正在述说这个黄土高原上的“鱼米之乡”的美丽、富饶。据规划,未来的前青塘村将是山水田庄,林路苇塘,粽稻鱼桃,游编杂枣,党建领路,产业兴塘,文化做魂,重建辉煌。

结语

神秘青塘,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灰色、蓝色、红色、绿色实现完美融合统一;

民俗青塘,端午文化、春节文化、中秋文化、清明文化异彩纷呈,敬祖仪式、敬天仪式、敬人仪式、敬业仪式隆重热烈;

锦绣青塘,加工、餐饮、旅游、种植产业齐头并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前青塘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厚德载物的文化,是和谐共荣的文化。我们相信,它所折射出的奕奕光辉,昭示了民族文化的恒远不衰和历久弥新,也正是“粽香青塘”背后秘密所在。

总策划:李召和

视频:杜帅

图片:白丹杜帅

文字:白丹李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