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人物

张拉生: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2019年11月24日 09:48:21 编辑:

“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最美村干部”“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劳动模范”“感动吕梁—2017年脱贫攻坚年度人物”……交口县双池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拉生身上有许多荣誉,但最让他在乎的,是村民生活富不富、过得好不好。担任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张拉生始终牵挂着百姓,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从种植反季节蔬菜,到利用大棚种植水果、培育食用菌,产业逐步向高产高效迈进,村民也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初衷:为了村民摆脱贫困

上世纪90年代初,枣林村曾经盛极一时的硫磺矿、煤矿开采企业逐渐被关停取缔,村里耕地少、地质条件差,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无主导产业的瓶颈就一直制约着枣林村的发展。村民眼中的“成功人士”,在石楼县家禽良种场担任了10年场长的张拉生回村里干起了个体户,又当上了村民小组长。不能采矿、不能挖煤,村民生活靠什么,怎么才能摆脱贫穷的面貌,张拉生为此深深忧虑。

2005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他自掏腰包组织部分村“两委”干部、骨干党员、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河南西峡、河北承德等全国知名蔬菜基地学习考察,组织召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党员干部扩大会议,邀请县农业技术人员出谋划策,确定了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思路。“枣林没水,种蔬菜大棚成不成?”“种出的蔬菜往哪儿销?”村民们对发展设施蔬菜两眼一抹黑。为了打消村民对发展设施蔬菜的重重顾虑,张拉生和村“两委”干部带头,先后建成蔬菜大棚106座,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园、当年投产、当年受益,成功培植了远近闻名的反季节、高品质“枣林甜瓜”,用事实证明了在枣林发展设施果蔬是一条可行之路。

底气:门外汉成了“土专家”

设施蔬菜发展势头正猛时,张拉生看到了食用菌种植的美好前景,在全县又率先发展起了食用菌种植。“种地不选种,到头一场空”。他深知技术对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历经240天111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液体菌种,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填补了山西省在香菇液体菌种方面的空白,香菇的产量提高了30%,成本降低了40%。由他牵头创建的交口县双轩菇菜种苗有限公司发展也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妻子、孩子有时忍不住抱怨他“只顾菇,不顾家”,但更多的是心疼他的身体,都劝他歇一歇、养养身体,他反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了推广应用食用菌技术从而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筹建了可容纳100多人的技术指导电子培训室,定期聘请专家到本村讲学,每周组织群众开展常规技术培训,经常往返于县、镇、村之间,义务为菜农提供技术、化解难题,成为菜农、菇农们衷心称赞的“娘家人”。2016年到2018年两年多的时间内,他先后带领脱贫攻坚食用菌技术服务队在吕梁市多个贫困县、晋中市寿阳县和临汾市科德园、永和县(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50余次食用菌技术培训。

圆梦:脱贫致富驶上快车道

“既然当了村干部,我总得为村里留下点什么,不能让村里人说咱啥也没干成。”在张拉生的主导推动下,枣林村建起了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的“食用菌脱贫攻坚园区”和“十里香菇长廊”,年产值实现3750余万元,菇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同时可实现对全镇80户194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全覆盖,每年每人保底增收1000元。2018年,在全覆盖带动本镇贫困户的同时,张拉生主动揽责,承担起康城镇200余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免费提供平菇菌棒30万棒,并提供大棚建设、平菇种植等技术服务,助力了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村支书这根接力棒交到拉生手里,我是一百个放心,他做成了我们好几任支书都想干成的事!”老支书韩云峰激动地说,“没有拉生,我们还是整天吃着黑煤面面,掰着指头等钱花”“该表彰表彰拉生,他做的事儿大伙儿都看得见”……说起张拉生,村民们个个都说好。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