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今日论点

一个共同富裕目标引领改革发展的乡村振兴范例

——汾阳市贾家庄村七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思考

2019年11月24日 09:49:57 编辑:

□ 任勤顺 白伟 崔志军 刘少伟

位于吕梁山东麓、地处晋中平川峪道河下游、与酒都杏花村相毗邻的汾阳市贾家庄村,有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83.55亩、林地面积584.4亩;有居民967户2819口人;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有党员156名。建国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贾家庄村以永远跟党走、永葆先进性的政治自觉和跟上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一辈一辈撸起袖子、苦干实干,不自满、不止步、不停顿,把一个一无矿产资源依靠、二无区位优势依托、三无传承产业依赖的盐碱滩地上的贫穷落后村,改变发展为一个农村城市化、村镇园林化、生活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美丽宜居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生活美好幸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卓著的根本性成就。全村人口数量由1949年初的210户876人发展为现在的967户2819口人;集体企业从无到有发展为现在的18个,2018年,集体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利润突破3000万元;产业建设形成了恒鼎建材、盛世酒业、绿色农业、腾飞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村集体固定资产由1949年初的一穷二白发展为现在突破6.5亿元;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600元发展为现在突破2.5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42%。

贾家庄村是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走向全国的先进典型,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新争优先进党组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首批旅游模范村”“2014年最美生态旅游村”,一次荣获国务院嘉奖令,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贾家庄村在七十年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始终保持了不自满的奋进精神、不止步的创新动力、不停顿的发展活力,其不断彰显新作为、永葆发展先进性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领先不动摇,坚持多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五个不动摇”的实践探索,做出了大文章,积累了好经验,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具有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根本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贾家庄七十年改革发展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永远跟党走,永葆先进性,创造性地形成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是有一名引领群众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雁飞千里靠头雁”。村支部书记是一个村里的“主心骨”,岗位特殊,责任重大。贾家庄村党支部自195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任支部书记无论是50年代动员群众“百把镢头闹革命”的贾焕星,还是带领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一面旗的宋树勋,无论是六七十年代带领群众“治水改碱拔穷根”“排除文革干扰,狠抓农业生产”的邢宝山,还是从1975年起担任支部(总支)书记43年不忘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创业的邢利民,还是放弃城市生活、回村带头创业并于2017年被选任为贾家庄村党委书记的邢万里,他们都能重团结、能够与两委干部形成工作合力,讲民主、善于同群众商量共鸣,作表率、注重给群众标杆引领。邢利民同志常常以“脸晒黑了没有、体重下降了没有、脚上沾泥巴没有、声音嘶哑没有、腰弯下去没有”的作风标准检视和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在上马特种水泥厂项目时,不仅主动卖掉自己的小轿车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连续18个月吃住在工地督促工程质量进度。二是有一个服务中心、引领全局的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要“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贾家庄七十年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一个支部就是一块阵地”的主要做法是: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立足于提升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先由党支部发展为村党委,再到村党委根据工种、岗位等下设8个党支部;不断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以每一个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雷打不动、每一个季度的大观摩大检查大评比活动雷打不动、每一年的誓师动员大会和评模表彰大会雷打不动“三个雷打不动”的方式,实现了支部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始终强调工作任务重心变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能变,领导体制变了,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不能变,领导方式变了,为村民谋事、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生产和生活条件变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变,活动方式变了,对党员的严格要求不能变,使每个支部成为落实中央决策的表率、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推动改革创新的表率、注重强基固本的表率、弘扬清风正气的表率。三是有一套激发党员活力、永葆纯洁先进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党员是党支部的活的主体,是一般群众的学习标杆,党员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保障是制度化。为了确保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能坚持,确保责任既不会空转更不会落空,贾家庄以符合农村党员实际、特色鲜明便于执行的制度性活动,从1995年起持续开展的“树形象、举红旗、创大业”活动到“五带头、五不准”规定,从“六比六看”到“创先进、争优秀、做贡献”竞赛,从“着力解决五个问题”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十个方面寻找差距”及早谋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保证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发挥,建立了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根连着根、心连着心” 的密切联系通道。

启示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

壮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支撑。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党组织凝心聚力、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关系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贾家庄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上,面向市场,改革创新,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多业并举、多产并进、多措推进,广辟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探索形成了多类型、多渠道、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模式。一是党建引领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从1950年1月成立村党支部到2012年1月设立村党委,历任党支部六十多年如一日,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支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制定目标规划,加强考核管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保障共同富裕的不凡业绩。二是多种经营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958年探索创新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先后开办了粉坊、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饲料加工坊、碾坊、磨坊“八大坊”,相继发展了饲养、运输等23个项目,逐步形成了农业、副业、畜牧业再到农业的良性循环,全村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很好发展,到1965年,全村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万元、经济总收入超过42万元,受到国务院嘉奖。三是干部带动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贾家庄党员干部提出“亏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元富村”的口号。1987年初,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身体力行,将自己与另一名村干部合营的年收入四五万元的塑料厂折价交给集体经营,在他们带动下,村里主要干部全部献出了个人企业,退出了承包土地,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为群众搞服务,开辟了由干部带头富到群众共同富的新路子。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全村憋足劲儿创办了20多个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50万元发展到5000多万元。四是滚动积累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986年到1990年,贾家庄采取“滚雪球”的办法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每年拿出企业留利的50%,利用老摊摊、改造小摊摊、抓住大摊摊、依托土摊摊,扩大再生产,发展村办企业17个,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550万元、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企业利润达到170万元,60%的劳力稳定就业,初步形成集体经济唱主角、个体经济作补充发展格局。1989年煤气灶厂、焦化一厂二厂3个骨干企业的产值达到1300万元,利润150万元,上交村集体承包费80万元。五是产业引领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发展经济须有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要有项目载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贾家庄坚持走“以工补农、以农养林牧、以林牧促农、以农稳工”的发展之路;九十年代初,贾家庄抓住机遇上大项目、上好项目,1995年预算5800万元仅用3000万元建成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为全村每年带来2000万的利润,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强劲的“工业引擎”,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转变,成为老先进焕发新活力的先进典型;九十年代后期着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全村形成了以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农产业,以恒鼎水泥制品和预制构建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盛世酒类开发和酿造加工为主的白酒产业,以生态旅游和拓展培训、休闲娱乐、会务餐饮为主的旅游产业等四大支柱型产业,形成了更具活力、更有潜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6.5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邻村500多人就业。六是乡村旅游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业态,贾家庄超前谋划、主动转型,靠转型激活力强动力,二十多年来,从1997年废弃烧砖厂改建大型农业生态园开始,到建成生存拓展培训基地、裕和花园酒店、村史馆、游乐场,到创建完成4A级景区,到特种水泥厂转型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引入贾樟柯艺术中心、种子影院、作家村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独具三晋特色的“乡村798”、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成功走出一条以生态旅游促集体经济的发展新路,形成了美景美村美宿美食“四美融合”的乡村旅游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8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超过200万人次,2019年有望突破230万人次,年旅游效益已超过4000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小镇。

启示三: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是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贾家庄在七十年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保障改善民生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形成以共享理念引领发展第一要务的格局。贾家庄始终以“接地气、办大事、作贡献、办实事”为重心,把“农村城市化、村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生活现代化”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大力改善民生,建设美丽村庄,提升幸福指数,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形成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民生之利的格局。村集体先后筹资数亿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3条高标准文明街、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等,2018年拓宽改造了村内主干道腾飞路;全村4000亩耕地渠、田、林、路四配套,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土地水利化、种植区域化、服务科技化。三是形成以改善人居环境破解民生之忧的格局。为村民建起了10幢居民楼,让全体村民住有所居,实现了80%的村民进楼房、20%的村民住特色小院的愿景;50多万株树木让绿色成为底色,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2%;特色小镇试点、田园综合体打造、厕所革命推进以及国家级卫生乡村的创建,让每一位村民不出村享受到“城里人”的服务、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让每一位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时刻挂心怀”。四是形成以公共服务提升促进村民共同富裕的格局。全村“九年一贯制”教育,特别是贾家庄中学升级为“汾阳中学直属中学”,让村里的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清洁环保天然气免费安装工程,让每家每户实现生活绿色化;成立老年日间照料活动中心,让全村65岁以上的党员、70岁以上的村民200多名老年人免费就餐服务、安享晚年生活。

启示四:勇于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贾家庄是靠吃“改革饭”、走“创新路”发展起来的,改革创新是贾家庄的魂和根,贾家庄正是依靠改革创新才在七十年实践探索中赢得了发展先机、走在了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实事求是落实改革,把改革和发展高度融合,把改革作为发展根本动力,发展前进一步改革就前进一步,走适合自己的改革发展道路,是贾家庄最显著的特征、最鲜明的特色、最壮丽的气象、最可贵的精神,为实现由纯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由温饱向小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社会向城镇化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劲动力、注入了不竭活力。一是积极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世纪50年代,从自己湿泽碱地沤麻坑的实际出发,1950年成立了村内第一个互助组,1952年组建了汾阳第一个农村生产合作社,1955年实现了初级合作化,组织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把2000多亩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良田,粮食亩产由1958年的341斤提高到1965年的816斤,完善和形成了“三包一奖”“四固定”“劳动定额”“评工计分”等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化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贾家庄经营管理一百条》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在全省学习推广。二是积极改进农业生产机械工具。60年代,针对多种经营与农业生产争劳力的突出矛盾,发动群众大搞农具改革创新,从一个个简单的玉茭擦板、木轮车做起,从成立自己的农具改革试验组到农机修配队,形成了“家家是工厂,人人当巧匠”的创新氛围,创造了三齿耘锄、追肥耧、手摇脱粒机、铡草机、碾米机等一件件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实用农机具, 1965年参加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三是积极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机制。1949年3月实行了土地改革。80年代初期,在以变革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为中心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完整准确地贯彻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改革精神,在改什么、怎么改上坚持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该“放”的坚决放、不该“放”的坚决不放,采取切合本村实际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新机制,创造性地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1953亩自留田、口粮田和饲料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户实行分散经营,对2148亩以生产商品粮为主的责任田,实行连片种植,按承包经营,对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好或办不了的排灌、调种、耕耙、浇水、治虫、收获等作业项目,采取专业承包,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浇灌、统一调种、统一植保、统一收打;对村办企业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规模较小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实行下放到户,规模较大的则采取“能人牵头、投标承包、资产保值保本,按期上交折旧”的办法,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这种办法确保了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体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80年代中期集中力量发展集体经济。90年代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绿色发展。跨入新世纪,提出了建设富裕、文化、生态、旅游、幸福贾家庄的“五位一体”的改革目标,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2009年裕和花园酒店揭牌开业;进入新时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农村 “三变”改革,开启了新时代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新征程,“政治领先、酒业振兴、旅游升级、村庄改造、普惠民生”的乡村振兴改革举措持续实施、改革任务扎实推进,2012年8月全国最大的村级展览馆——贾家庄村史馆落成开馆,2013年7月人民作家马烽纪念馆建成开放,2014年生态园转型为汾州民俗文化园,2015年创建了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引入了贾樟柯艺术中心、种子影院、作家村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2017年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客流量突破180万人次,2018年景区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带动就业500多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启示五:践行核心价值观是灵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贾家庄以共产主义理想武装全村,以共同富裕目标凝聚人心,以“亏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向心力,以“社会主义新型农家”建设推进乡风文明,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注重信仰实践养成的乡村治理各方面,形成了全体村民对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实践认同的具体模式。?一是形成了提升乡风文明的“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贾家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注重从家庭做起,坚持从娃娃抓起,1991年开始连续29年实施以社会主义新型农家竞赛、社会和谐家庭竞赛为核心的家庭细胞工程,从7大项27方面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行为、劳动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和考评标准,对村规民约进行精准细化和精细量化,对每个家庭的执行情况每月上门、逐项打分、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以五年为一个阶段,连续五年评为“新型农家”家庭,村委会颁发奖牌,全家享受一定医疗保健费补助。“细胞工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成为全村乡风文明的社会稳定剂、家庭润滑剂、邻里调节剂和团结兴奋剂,29年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上访事件。二是形成了弘扬“贾家庄精神”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村之魂,铸魂是立村之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先进理念的“贾家庄精神”,是“爱党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思想、先公后私品德、艰苦奋斗作风、改革创新意识、科学发展理念”的集中诠释,是贾家庄凝心聚力的兴村之魂、强村之魂。“贾家庄精神”是对“百把镢头闹革命”的革命精神、“经营管理一百条”的创新精神、“全国农业机械化一面旗”的争先劲头、“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的奉献精神、“荣誉比金钱更珍贵”的价值理念进行完善提高中形成的,是融入血液、注入灵魂被全体村民接受认可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全体村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村”更基础的自信、学雷锋办好事更广泛的自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更深厚的自信,已经成为贾家庄村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基本的力量、坚持人民立场更深沉的力量、坚持改革创新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