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茶余酒后
“豆腐得下肉价钱”
□ 李 峰
“豆腐得下肉价钱”是我们当地的一句土语,无所谓褒贬。日常说这个话的时候,往往带有对一些小事情的三分调侃、七分豁达,事后想起,十分有趣。
讲两个“豆腐得下肉价钱”的小故事。去年初冬的一个清晨,我来到了平常买豆腐、豆腐干的摊点上。同往常一样,我对小女娃说:来,两块钱的。我把钱递给了小女娃,旁边的男娃给我拿过称好的一小袋豆腐干。这时,女娃把找的钱递给我。我一看是48元钱。我说:小姑娘,找多了,我给了你10块钱。小女娃说:不对,你给了我50元钱。我说:不对,是给了你10块钱。这时,男娃指着三轮车上的钱匣子说:对,你看这个10块和那个50块就挨着放着,她可能看错了。小女娃愣在那里不语。
我几乎每天在这个菜市场上逛,每每看到这些小摊主起早贪黑,顶炎热冒严寒做点小生意,真是深受感动。更何况现在还是严冬季节,气温在零下6、7度,做这点豆腐干生意实属不易。加之那小女娃也知道我经常买她的东西,应该是很脸熟。于是,我坚持把40元退给了她,抽身拿起那一小包豆腐干就往回走。
刚走了没多久,我突然想起昨晚打车去参加一个饭局,下车时,兜里没零钱,便掏出一张100元递给师傅,师傅找了我一张50、四张10元,还有一张5元。我忙取出兜里的钱,一看傻眼了:那张50元的票子没有了,四张10元的还在。我恍然大悟。转身看着那小女娃和小男娃的摊点,我想返回去找他们,可这腿怎么也迈不出去,我看到那小女娃和小男娃穿的厚厚的棉大衣,脑袋包在大衣上的帽子里,脚冻得在地上来回跺着。我想,算了吧,看他们怪可怜的样子,这一三轮车豆腐干全卖了也没几个钱,又是这么冷的天。或许他们刚才心里很乐了一会儿,庆幸今天这一出门,便捡了个大幸福。就让他们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暖和暖和吧。
第二个故事。我的一位好哥们特喜欢喝“五粮春”,有次在酒席中对我说:下周抽个礼拜天咱们到省城吃海鲜吧,我请海鲜,你出“五粮春”。我想,在省城吃海鲜多贵啊,几瓶“五粮春”算什么。于是,便爽快地说,行。
吃海鲜的前一天,我买了一件“五粮春”,放到后备厢。第二天,我们如约来到省城。我哥们在前面带路,我尾随在后。一路经过几个大的海鲜酒楼,车子都没有停靠的意思。又走了很远很远,左拐右拐进了一个小胡同,终于在一个小门脸的饭店门口停下来。我以为他要问路,也就没下车,我那哥们笑着对我说:下车吧,到了。这时,店里出来一位南方小老板,笑着对我哥儿们说:来了,哥,里边请。
进了小店一看,冷藏架上摆了不少冰鲜的鱼、边上几个小盆里还盛了一些蛏子、螺丝等小海鲜,也有几样新鲜蔬菜。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也叫海鲜馆呀。我说:咱们就吃这海鲜?我那哥们笑眯眯地对我说:不要看这门脸小,这可是地道的浙江人开的,味道很地道、很纯正。那天,我哥们带了两桌人,开始上菜时,哥儿们对我说“五粮春”带了吗?我说:带了。那天,整整两桌人都是我那哥们的朋友,就我一个外人。结账时,我听那小老板说:每桌350元,共700元。吃完饭出门上车时,我那哥们对我说:怎么样,不错吧。下次还是我请饭,你出酒。在回来的路上,我一想:呔,这事整的。我纯粹一傻冒。人家两桌饭才花了700块钱,我一件酒就用去一千多元,还落的个人家请我吃了海鲜。
瞧瞧,这就是“豆腐得下肉价钱”。不过,人生不就是个“舍得”的过程吗。有钱难买我乐意,失去的只是几枚银子,得到的,是情义、是朋友、是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