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

红灵芝枣业:枣树栽在大棚里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2020年07月14日 10:34:04 编辑:

盛夏时节,驱车驶入柳林县三交镇沙坪则村的乡间道路上,徜徉于枣林之间,漫步黄河岸边,漫山的枣树尽收眼底,田间柏油路绵延平坦、弯多径直,远远的“红灵芝枣业欢迎您”八个大字映入眼帘,随着小径步入园区内,百余亩大棚枣田气势恢宏。

柳林县三交镇素来以红枣种植、加工为支柱产业,并有着“中国红枣第一镇”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枣树开花的五六月,正是久旱无雨时,而红枣成熟的八至十月,却是秋雨不断,丰收在望的红枣眼睁睁看着因下雨烂掉,一年的辛苦只能付之东流。”接受采访的红灵芝合作社负责人张彦忠苦笑着摇了摇头。

“当初看着家乡产业逐渐落没,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在思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红枣不受气候的影响,如何才能找到红枣防裂、防病虫害的好方法?”2013年春天,张彦忠和几位枣农一拍即合,只有提升红枣品质,才能将“中国红枣第一镇”这块金字招牌代代传承。听说大棚种植红枣效益不错,张彦忠一行决定远赴运城临猗、夏县,山东沾化,陕西大荔,新疆和田、若羌等地考察,发现红枣通过矮化密植,进行大棚栽植,可以有效控制温度湿度,遮雨防裂,起到旱涝保收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病虫害,保证红枣质量。

有了思路,就有了打破传统栽植模式的底气。2013年,张彦忠和四位枣农投资1000余万元,成立了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现有红枣林500余亩,其中大棚密植红枣林有100亩,栽植有近80种改良品种。建有周边挡风绿化带,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和电力配套设施,配套建设了 400㎡红枣保鲜库、养殖场区,构建了红枣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互补循环产业链,公式出了一条山区红枣防裂保鲜的新路子。

张彦忠告诉记者,大棚栽植不但可以有效控制温度湿度,而且吐芽迟早他们可以说了算。关键是要给枣树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所以要保持土壤肥力,施肥可是门大学问,他们用的都是农家肥、有机肥,只有疏松土壤,使枣树根系透气好了,才能长出饱满、绿色的高品质枣。另一个最难把握也是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对温度的控制,在红枣的生长过程中,每个时期要求的温度都不一样,稍有差错,就会颗粒无收。就拿冬枣来讲,温度偏高、没有湿度,枣长不起来,湿度大了,又容易生病。因此,他们利用电脑24小时监控大棚温度,并全部进行机械化浇灌,精准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

移步大棚内,记者踏着松软的土地见到了正在检查枣果生长情况的技术员张彦平和其他的工人们,他欣喜地介绍道:“我们基地的百亩大棚都是人工摘苗、修剪,结出的枣纯绿色、无污染,糖分大、口感脆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用大棚栽植红枣树,可使红枣的成熟期提前1个月左右,也就是说,普通红枣还在生长期间,它已经成熟抢先上市,而且颗粒大、含糖量高,这些优势让大棚红枣在市场上能够脱颖而出。”

正在对枣树进行整形修剪的李羔六是地地道道的沙坪则村村民,从2014年至今都在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从事修剪、耕地等工作。“之前就是在村里务农,每年的收成就是看天吃饭,自从红灵芝流转了我的三亩土地,还招我来合作社打工,每个月收入4500元,一年下来我的收入快赶上城里人哩。”

“现在一亩大棚枣树可产红枣750公斤左右,每公斤按10元计算,一亩就是7500元,100亩就是75万元。”张彦平信心满满地说,合作社不仅吸纳员工60余人,聘用技术人员10人,联结改良嫁接枣农70户300亩,与120余户贫困户368口人长期合作,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嫁接换代享受保价收购,入园打工就业增收,使贫困户有产业、有技术、有收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特色,现代设施的红灵芝鲜枣开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吕梁山上靓丽的鲜枣园区,一曲曲引领传统枣业走向新时代的高歌已经响彻黄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