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热点新闻

盘活资源 点“土”成金

——灵石县推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08月07日 18:22:25 编辑:高晓强

 7月27日,天刚蒙蒙亮,灵石县梁家墕乡野场村的驴舍施工场地一派繁忙,工人们趁着凉快加紧施工。野场村村委委员杨金林告诉记者:“县里的林清林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相中了村里的荒山荒坡,掏钱租下来,建设的3个标准化驴舍马上竣工,合作社的到来,不但可安排100余人就业,还可给村集体带来4万余元的年收入。”

  野场村的变化,是灵石县推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缩影。今年以来,灵石县向改革要效益,注重盘活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潜在经济价值,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掘出来、统筹起来,实现市场化流动,推动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盘活存量 规范操作——畅通工商资本“下乡路”

  7月29日,记者在灵石县看到一份摸底清查表,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全县各类非承包耕地农村资源的现状和预期效益: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7.27万亩,可利用1.06万亩,已入市0.56万亩;林地66.04万亩,可利用7.57万亩,已入市5.4万亩;四荒地47.89万亩,可利用22.55万亩,已入市18.77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28万亩,可利用2.28万亩,已入市1.64万亩;宅基地3.98万亩,可利用0.59万亩,已入市0.19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3.21亿元,年经营性收入3000余万元。

  土地和农房是农村最核心的资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导致一些农村出现凋敝的宅基地、闲置的房屋、撂荒的土地、荒芜的企业等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盘活这些潜在资源,让冷资产变身热财富势在必行。

  农村闲散资源有多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启动后,灵石县按照“市指导、县统筹、乡负责、村实施”工作思路,对全县域内的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数量、现状和收益进行了一次大普查。县、乡、村三级干部沉下身子,对每项指标、每个地块进行实地查验,将全县12个乡镇192个行政村的“五地一产”六项内容摸底清查逐一登记在册,搞清了全县各类存量资源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在摸清家底之后,灵石县全面梳理查找50亩以上非承包耕地集中地块,对已经初选出35块50亩以上的地块,通过交换、流转等方式,化零为整,进一步扩充、规范,以便入市“流通”。这些地块依托中国乡建院因地制宜进行项目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为了确保这些闲散农村资源安全入市,同时对土地出让价格、出让合同、出让流程等方面都做了严格规定,实现村集体、农民和经营主体互惠共赢,畅通了工商资本“下乡路”。灵石县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一块块整合、规划出的优质‘五地一产’资源成了招商引资的抢手货。目前,已有60余家县内外企业与县、乡、村三级达成了合作协议。”

大胆探索 因村施策——挖掘农村资源“增值点”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记者来到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崇宁堡生态康养园项目工地,工人师傅们正在栽植花草,各类花草生机勃勃。花匠师傅告诉记者,整个温室大棚共栽植300余种国内外的珍稀花卉和果木树种,各类植物长势良好,真正实现了“南花北养、南树北种”。

  崇宁堡生态康养园项目是王家大院创建5A级景区的配套项目,9月将全面竣工。项目负责人薛直威介绍:“项目总投资8.59亿元,所需用地全部租赁静升村的非承包耕地、四荒地,每年仅土地租金一项,静升村就可直接增加收益35万余元。”

  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过程中,灵石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形成了厂矿反哺型、文旅融合型、龙头链接型、资产发包型、托管经营型、“抱团”发展型、乡贤创业型等七类改革模板,静升镇静升村就是其中的文旅融合型。全县12个乡镇因地制宜,每个村挖掘农村各类资源的潜在最大价值,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引进工商企业发展适宜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马和乡马和村采用集中流转形式,把53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800元租金流转给灵石红杏能源有限公司下属的红杏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智能温室大棚1栋,设施蔬菜大棚105栋,带动150户村民年增收42.4万元。

  王禹乡和梁家墕乡利用整合的95.94亩非耕地吸引灵石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场,今年11月份可投产。不但能给当地村集体带来40余万元的收益,还可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农村养殖户70余户。

  夏门镇安家庄村与清亮林果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对村里的“五地一产”进行统一登记,实行规模化经营。目前,已经投入近千万元,新造整理土地1200余亩,规模种植“玉露香梨”2.7万余株,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700万元,村民因此可增加年收入500万元。

  ……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不但给企业找到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还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灵石县农村事务管理中心主任贺瑞勋对记者说:“现如今,灵石县的每个村都发挥各自优势,各显神通,积极引进各类企业上山下乡投资兴业,‘五地一产’农村资源积极入市、主动改革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优化产业 引进项目——创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7月30日,在灵石县王禹乡东疙瘩村的柴胡种植田里,村民们在龙凤种养专业合作社技术员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田间管护。村民杨新平高兴地说:“这两年在龙凤合作社干活,每天挣100多块钱,家里能顾上,钱也挣了,这些都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功劳。”

  东疙瘩村把包括荒山、荒坡、荒沟在内的1122亩土地,以每亩220元的价格流转给龙凤种养专业合作社,把旧砖厂建成中药材加工厂,村里70%的劳动力在合作社实现了就业,龙凤种养专业合作社成了带动群众增收的示范农业经营主体。

  灵石县结合县情农情,优化产业结构,找准突破口、找到切入点,引进工商资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养猪、养蜂和核桃、中药材、花卉种植“两养三种”作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抓手,利用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核桃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级种养、农业科技、农机补贴等资金,形成3000万元的“补助包”。每年集中力量扶持5至10家引领性的农业经营主体,避免“撒胡椒面”,放大示范效应。

  为了推动项目落地,灵石县还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同一地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共建共享,走联合发展的路子。段纯镇南坪头村、徐家庄村、牛家庄村等6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8.94平方公里,6个村联合与鑫源煤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公司以每亩每年200元的租金租赁了6个村的闲置土地资源,用于种植各类蔬菜和苗木,安排当地500余人就业,平均月收入3000元,6个村集体也因此增加经济收入123万元。

  根据摸底清查数据,灵石县各类非承包耕地农村资源可承载项目466个,可拉动投资36.5亿元,目前通过入市改革,新培育项目23个,投资3.5亿元,预计新增年产值4.2亿元。灵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改革推动、项目建设带动的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创新升级,建设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特色农业村和休闲旅游村,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