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含英咀华

《走进骨脊山》品读

□ 康亚军

2020年12月30日 09:36:25 编辑: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人,一方文人指点一方水土。

鲁迅成就了鲁镇,鲁镇也成就了鲁迅,沈从文和湘西,莫言和高密,贾平凹和商州等,无不让我们看到水土和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吕梁人,吕梁的水土实不愧于别处。土是吕梁山,水为黄河水,斯山斯水,足以让吕梁人骄傲和自豪。但吕梁有没有可以匹配吕梁山水的文字呢?

当然有。《吕梁英雄传》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具有特定的文学史意义。写出了吕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民族危亡的伟大抗争与牺牲,小说对吕梁本身的地域风物却是惜墨如金。吕梁籍名作家田东照、刘维颖、韩思中、李迎兵、白占全、李心丽等笔下也不乏对吕梁精彩的书写,然而,有没有一名让我们一口气接着一口气、一篇接着一篇读下去的集中书写吕梁的作家呢?

恰好有。最近,当我看到高迎新先生新出版的作品集《走进骨脊山》里面收入20余篇集中书写吕梁的散文时,不由得拍案叫好。学思悟《走进骨脊山》,萦绕在我心头的几个关于写作的最基本的问题,通过文本的证实与启发,认识更加清晰明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走进骨脊山》的字里行间,作者对吕梁的山水风物,对吕梁的历史文化,对吕梁的名人古迹的热爱,爱家乡和爱国是一致的,是统一的。从《走进骨脊山》的文字中,可知作者对吕梁这方水土的热爱,是这份爱,促使他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促使他提笔落字,费心劳神。

热爱吕梁者固然多了,你也爱吕梁,我也爱吕梁,为什么我们没有写出好作品呢?这就要探究热爱之外的因素了,高迎新老师因为童年少年时期生长于成都,青年时期又回到血脉根魂所在的吕梁工作生活,特殊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看吕梁的独特敏锐的视角、浩大的胸怀。按照普通人的想法,蜀山锦江的草木云霞似乎比骨脊黄河的虫鲤雨露要更为幽美,世间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与挖掘的辛勤罢了,《走进骨脊山》为世人呈现出吕梁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沧桑、地理的奇倔可与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过的地方媲美,可称得上是吕梁的《文化苦旅》。

这里我忍不住爆料一下,高迎新老师的足迹也打江南走过,也向草原行过,东临碣石,西观落日,身临烟雨江南,秋风塞上,长城古道,戈壁大漠,他却为什么不写这些地方呢?其中一个原因,高迎新老师私下里对我说过。他说:“每个地方都藏龙卧虎,不乏能人异士,就让那里的人去写他们的地方吧,我们不要抢人家的题材,何况人家比我们有更真挚深厚的感情,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有更直接持久的体验。我们写出来想要超过人家,很难很难啊。”我细细品咂这句话,说的严肃,厚道,谦虚,明白,当大家具备写作才能和激情时,还在犹豫写什么内容的时候,这句话无疑可资参考。

散文这种文体,可以有诗歌的隽永与思维的跳跃,可以有小说的繁杂与情节的连绵,可以有戏剧的冲突与人物对话的精准。散文可以说好写,但写好散文不仅不容易而且大有讲究,欧阳修《醉翁亭记》一句“环滁皆山也”据说经修改删除,才改成这样一句精炼、形象,气势如虹先声夺人的名句。所以,散文写作中,落笔成字,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一出手自有高下之分。《走进骨脊山》字词典雅,庄重,生动,不用俚俗之词,不用方言,这就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层次,可登大雅之堂;句子讲究对仗,排比,讲究错落有致,停顿有节,疏密有间,读来气脉通络,心旷神怡;段落讲究起承转合,不疾不徐,在起承转合之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描写深入,叙事详尽,抒情克制,议论减省。

文字本身只是符号,通过符号的传递,使受众有所感受和感动,有所体验与体会,形象化的呈现具有直接的效果。所谓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文学的形象化。哪怕屈原的香草美人,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或者《红楼梦》的大观园,《哈姆雷特》的戏剧对白,无不具有鲜明的形象化创作意识和表现。“三才者,天地人”,《走进骨脊山》通过文字符号,呈现进行于特定地域时空中的吕梁人世,如孝文帝、刘萨诃、狄青等;再现已经暗淡消逝于历史天空的吕梁故事,如大禹治水、孙庞斗法、朱圭断案等;展现从远古而来还将屹立未来的吕梁山水,如骨脊山、黄芦岭、彩家庄、十二连城等。

《走进骨脊山》在文体上以写吕梁的20余篇文化地域散文为主,还有4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怀念外婆、父亲和回忆作者青少年时期人生重要转折;还有2篇赋写离石千年里、吕梁宝鼎;2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解说彩家庄、北川河公园;4篇论文通过调查研究,甄别资料,归纳综合,提炼概括的写作方法,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吕梁文化和旅游发展俱有总结性指导性建设性的意义;1篇电影剧本,以离石姑娘李效黎和她的英国丈夫林迈可为人物原型创作,以上作品,显示出作者立足地域题材拓展写作体裁,在文化地域散文写作之外,跨文体写作的探索和成就。